平凉文物信息网
平凉市博物馆 华亭县博物馆 泾川县博物馆 泾川县博物馆 文物违法犯罪举报电话:12318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简报动态 >> 内容

平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简报(总第十六期)

时间:2011/5/11 16:37:08 点击:

  核心提示:平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简报(总第十六期) ...
平凉市组织开展新发现文物点认定工作
 
根据国家、省、市普查办《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要求和我市文物普查实际情况,市普查办于101318日组织业务技术督导组赴各县(区)对全市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进行了统一认定。新发现文物点认定工作组由市文化出版局副局长徐爱国任组长,组织市普查办刘宏伟、张海宏、市考古所副所长卢红兵、崇信县博物馆馆长陶荣等组成“平凉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文物点认定工作组”,对各县普查队新发现文物点进行了统一认定,主要通过审核新发现文物点纸质档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新发现文物点进行评审认定。同时,对文物普查近期工作也提出了要求,督促各县(区)做好十二月份迎接省普查办组织的普查第二阶段工作验收的准备工作。
我市文物普查第二阶段(田野调查)工作从20084月份开始,计划于20091131日结束。截止目前,全市共普查2148处,其中复查1796处,新发现377处,已完成普查总量的82%
目前,崆峒区、华亭县、崇信县、泾川县四县(区)田野调查工作已完成,正在全力进行档案制作和数据汇总,灵台县、庄浪县、静宁县分别剩一个乡未完成普查,预计10月底之前可完成全部的田野调查任务。
从认定情况来看,我市新发现文物点共计377处,以古遗址、古墓葬居多。其中崆峒区15处、华亭县17处、崇信县41处、泾川县46处、灵台县175处、庄浪县22处、静宁县61处。目前除崆峒区外,其余六县已全部认定完毕,专家组通过资料检查、讨论及实地审查,初步认定新发现文物点371处,取消6处(其中泾川2处、华亭3处、灵台1处)。
通过此次组织的全市新发现文物点认定工作,进一步提高了我市新发现文物点标准,确保了新发现文物点的有效性。同时,进一步规范了普查资料管理工作,对下一步工作提出了要求,为我市全面迎接省上验收做好准备。(平凉市普查办)
 
庄浪县发现一处大型古文化遗址
 
2009年9月28日,庄浪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队在该县岳堡乡岳堡村进行文物普查时,根据当地群众提供的线索,发现一处分布面积50万平方米大型古文化遗址。文物普查队根据发现的大量文化遗迹和采集的文物标本分析,该遗址从仰韶文化晚期一直延续到齐家文化时期,时间距今5500—3900年,先后延续1000多年,是仰韶文化向齐家文化演变的过渡性遗存。文化遗迹丰富,保存现状较好,具有非常重要的考古价值。尤为重要的是,在遗址中发现大面积白灰面房址和贮藏史前石灰的地窑,采集的玉器残料等文物标本,为新石器时代白灰烧制使用和玉器加工,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科学资料。
    遗址现命名为大嘴梁遗址,位于庄浪县岳堡乡岳堡村南1000米的大嘴梁一带。从遗址对面观察,大嘴梁遗址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梁峁,南面山梁最高,东、西地势低缓,大体形状如倒扇形。东西长700米,南北宽720米,分布面积50万平方米。文化遗址依地势分布在层层水平梯田地埂上,文化层厚2米,遗址断面上暴露大量灰坑、灶坑、墓葬、红烧土、白灰面房址。本次普查共发现白灰面房址1 0余处,其中遗址西面崖岔嘴上的一处白灰面房址占地面积有200平方米,白灰面厚度有10毫米。此处房址所处地理位置险要,规模较大,为一处高台建筑,在建造选址过程中就确定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推测其可能是原始部落中集会议事或祭祀场所。在遗址中心地带海拔2038米处,发现一处贮藏史前白灰的地窑,窑的一半被挖毁,从剖面观察呈袋状,高30厘米,宽40厘米,距地面高1.5米,距上地表深1米,暴露的白灰呈粉粒状,色呈黄白色,结胶坚硬,应为生石灰,白灰窑南面14米处有座白灰面房址,残长5米。在同一断面向南又分别发现两座白灰面房址,从分布情况看,三座房址东依梁峁,面向西南方向的高台建筑。该白灰窑应为原始先民加工白灰面房址的剩余原料。在遗址中发现贮藏白灰的窑在我省史前考古发现中比较罕见。在仰韶文化晚期,原始氏族社会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原始建筑艺术涌现出巨大的成就。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认识并烧制出了石灰,并使用在房屋建筑中,在考古学上称作为“白灰面建筑”,它是在房屋内的居住面以及内墙壁上,都普遍的抹上一层白灰面,使房屋显得洁白、干净、美观,而且还有防潮、防虫的作用。与仰韶文化晚期以前的硬土面或红烧土面建筑相比,白灰面的使用,显然是原始建筑艺术的重大进步。这样的房址在我省东南部的仰韶文化晚期到齐家文化遗址中大量存在,如秦安大地湾遗址、天水师赵村和西山坪遗址、礼县高寺头遗址、灵台桥村遗址、庄浪万家塬遗址等。其中大地湾遗址F901宫殿遗址东面50米有处长60米的房址,居住面上的白灰面多达6层,表明经过多次修整和使用。在大嘴梁遗址我们发现在同一房址上有3层的白灰面,每层厚薄不一,从4毫米到6毫米不等。但每层都处理的非常均匀、非常光滑平整,可以看出是运用特殊的工具,经过复杂的工艺制成,制作难度很大,是当时手工业发达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遗址中普查队还采集到1 0余件玉器残料,非常珍贵的是这些残料的表面残留当初制作玉器制作过程产生的琢磨痕,其中6块玉料上有切割、钻孔痕。在一块长2.6厘米,宽1.5厘米的玉料上,发现一条长2.3厘米,宽0.5毫米的切割槽,在切割槽中残留长9毫米的一段石榴子石,其厚度只有0.4毫米无齿板锯。在另外几件玉残料上还发现钻孔痕,其中一块玉料应为和田青玉。众所周知,新石器时代晚期生产力非常落后,加工制造玉器的材料工艺技术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难点。这批玉料的发现对研究史前玉石产地、流通及工艺技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材料。
普查队在遗址中还采集到骨针、骨锥、骨簪、石铲、单耳敞口鼓腹夹砂红陶罐、宽带耳敞口绳纹夹砂灰陶罐,以及200余片不同时期的彩陶片和素陶片。是研究遗址文化性质的珍贵资料,据初步分析,该遗址包涵仰韶文化(晚期)、马家窑文化(中晚期)、龙山文化(常山下层)、齐家文化等不同时期文化因素。随着下步调查工作的开展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这处大型古文化遗址的神秘面貌终将被揭开。(庄浪县文物普查队)

作者:不详 来源:普查办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平凉文物信息网(www.plwwj.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65493091@qq.com 站长QQ:65493091 陇ICP备09004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