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文物信息网
平凉市博物馆 华亭县博物馆 泾川县博物馆 泾川县博物馆 文物违法犯罪举报电话:12318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内容

追本溯源话崇信

时间:2011/5/20 9:05:22 点击:

  核心提示:一、汭河流域文明的曙光 在平凉东部,汭水河畔,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崇信。总面积85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万,是平凉市乃至甘肃省面积最小、人口较少的几个县之一。然而,远在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曾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出土文物考证,在汭水和黑河两岸现代人居住的地方,就已有远古的先民...
                                     一、汭河流域文明的曙光
    在平凉东部,汭水河畔,有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崇信。总面积85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0万,是平凉市乃至甘肃省面积最小、人口较少的几个县之一。然而,远在五、六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这里曾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出土文物考证,在汭水和黑河两岸现代人居住的地方,就已有远古的先民在此繁衍生息,靠打猎、捕鱼和耕种生活。包涵的部族文化类型主要有仰韶文化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常山下层文化和齐家文化,先周文化和先秦文化。从而说明,这里在远古时期就是关陇文化的交汇之处。而崇信成为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已有二千四百多年的悠久历史。
    仰韶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崇信境内的仰韶文化遗址据出土遗物分析,又可分为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半坡类型即以在西安市半坡村发现而得名,年代约为公元前4800——前4300年之间,其主要文化特征因素包括葫芦口尖底瓶、鱼纹彩陶盆、圜底钵等。庙底沟类型因在河南省陕县庙底沟村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3900年左右,其主要文化特征因素包括双唇口尖底瓶、花卉图案和鸟纹卷唇曲腹盆、曲腹小平底碗等。通过多年的普查和发掘,崇信境内发现的仰韶文化遗址有梁坡、张咀、鲁家塬子、寺沟、刘家沟、平头沟、姚家沟、圈马城、九功塬子、响张中、西台、东坪、西塬子、西庄塬子、庙台塬子、周寨等。遗址面积从一、两万到数十万平方米不等,文化层堆积厚达一至数米。有半地穴式房子、窖穴、灰坑等遗迹和一定的村落布局。遗物分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农业生产工具的发现,说明当时的人们不仅创造了畜牧业,而且还开创了农业,当时的人们可能采用刀耕火种、土地轮休的耕作方式,从出土的石斧、石刀、石铲、石网坠、陶刀以及制陶工具来看,都说明和反映了其经济形态属于一种较发达的定居农耕文化遗存,主要栽培粟、黍。而网坠的发现,证明在当时的村落附近,水域宽阔,水产丰富,也是当时捕鱼活动的写照。
    齐家文化遗址  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而得名。早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下限还当更晚。冶铜业的出现是齐家文化的一项突出成就。崇信境内的齐家文化遗址内未发现小件铜器,陶器造型以平底器为主,夹有少量的三足器和圈足器。典型器物有单耳罐、双耳罐、三耳罐、侈口罐、袋足鬲、镂孔圈足豆等,纹饰主要是篮纹和绳纹。遗迹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白灰面居址”,就是在房内居住地面和墙壁下部涂抹一层白灰,这在建筑史上是一大进步。1990年夏天,在刘家沟遗址区清理了一处父系氏族阶段的村落遗迹,发现的房子其居住地面和墙壁下部均涂抹了一层白灰。其中有一座保存完整的圆形房屋地面,面积达40平方米,门向东南,房子正中挖有一直径1.2米的圆形火塘。在这座大房子的周围还有许多小形房屋,这种大房子可能是氏族首领的住屋或者是先民们用来聚集议事、举行重大祭祀活动的场所。白灰面房子是齐家文化在构筑上的一个重要成就,虽然其它文化类型也发现这种住屋,但不如齐家文化普遍。这种房子具有平整光滑、坚固美观的优点,同时还起着一定的防潮作用,其建筑技术应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项杰出创造。
    由此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游动到崇信境内,看到汭水和黑河两岸,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足,林木茂盛,对于原始的锄耕农业和家畜饲养都是很方便的,加之周围还有宽阔的水域,丰富的野生动物和植物资源可供渔猎和采集,象这样的自然环境,是定居的理想之地。于是,就在靠近水源、背风、向阳的台地上,修建半地穴式房子,在肥沃的土地上种植粟类作物,选择适宜的粘土,制作陶坯,烧制陶器,过起了稳定的定居生活。
                                   二、甘肃境内最大的周文化墓群
    泾河流域是先周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先周文化(或称早周文化),指周武王(姬发)灭殷以前的周文化遗存。它是以姬姓的周人为主,吸收和融合了西北地区的各种文化,并有所发展的一种文化,始祖为不窟。据文献记载,周人的发祥地和早期活动的地方都在泾渭二水流域。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先周遗存是略早于太王时期的陕西长武县碾子坡遗址,武功县郑家坡遗址和岸底遗址,扶风县北吕周人墓地,甘肃崇信县于家湾周人墓地和香山寺墓地、九功塬子遗址等。其中于家湾墓地是甘肃省发现时代最早、埋葬人数最多的周文化墓群。为了进一步研究陇东地区先周文化的发展历史,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2、1984、1986年先后三次在于家湾发掘了一批先周和西周墓葬,数量达百余座。最大的墓葬有12平方米,小的不足2平方米,墓葬形制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周围有生土和熟土二层台,有的还有腰坑和殉葬奴隶以及马坑等。出土铜器有鼎、簋、觚、爵、觯、钺、戈、弓形器、镞、泡、铃等,陶器有鬲、罐、卣、纺轮以及大量的玉饰、蚌饰和海贝等。墓地内98%的墓葬为早期被盗,中型以上的墓葬盗洞多达4-6个。我们在发掘过程中,在一盗洞内清理出一具被同伙致死的人体骨架,身体扭曲在盗洞内,头部有二个大石块,颅骨破裂,其惨死的情景令人不寒而栗。侥幸的是我们在一个不足2平方米的小墓内,清理出土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一鼎二簋。小墓尚且如此,那么大墓的数量之多、规格之高,且有殉葬的奴隶和牛、羊、马、狗等,如果未曾被盗,其发现将是空前的,必将会创造更多的考古奇迹。
    于家湾墓地从先周到西周早、中期,互相衔连而又有早晚之分,说明从早周古公亶父迁岐之后,此地依旧是周人在西北的一个重要聚落之地,迁岐后也并不意味着先周族势力在北方的消失,只是中心势力的南移。在北方依旧存在着周人与各小方国之间已有的松散型联盟关系,大概到文王时,周正式确立了盟主地位。墓地埋葬人数众多,就说明了这一点。
                                       三、从古芮鞫浅说豳
    关于古芮鞫专家学者们说法不一。“止旅乃密,芮鞫之即。”出自《诗•大雅•公刘》第六章的最后二句。“止”,居住;栖息。“旅”,旅行。“乃”,承上之辞。“密”,近代有学者研究认为:密,即地名或国名。“芮”,通“汭”,水边。“鞫”,溪流的尽处。郑玄笺:“水之内曰芮,水之外曰鞫”。“之”,作助语。“即”,靠近;接近。
    《诗•大雅•公刘》这首诗主要颂扬周人的第三代先祖公刘,率领族人从原来的封地邰迁居到豳(历史上把泾河流域这块大片的地方称作豳),观察地形,寻找水源,建造宫室,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的情景。我们研究这首诗的价值也正是诗歌里面记载着和豳这个地方有联系的地名和水名,如百泉、溥原、皇涧、过涧、密、芮鞫等。
    要考证研究古芮鞫,必先要找寻到古芮水或者弦蒲薮。芮水是见于历史记载中最古老的河流之一。清代学者多考证认为芮水之源出于弦蒲薮。薮,湖泽的通称,也专指少水的泽地。弦蒲薮是古代著名的大泽。《周礼•职方》:“正西曰雍州,其泽薮曰弦蒲,其川泾芮,其浸渭洛。”由此可知,流经崇信的芮河是一条古老、文明的河流,而弦蒲薮则是其源头。弦蒲薮是一个面积很大的泽地,其方位即在今崇信、华亭和陕西陇县的结合部之间。弦蒲薮内曰芮,外曰鞫。
    据文献记载,周人的发祥地和早期活动的地方都在泾渭二水流域。如弃封于邰,公刘迁于豳,古公亶父避戎狄迁于岐,文王迁沣,武王都镐等都在这一带。由于商王朝的日趋强盛,姬周族为了免受其欺压和侵犯,从不窟时即“奔戎狄之间”,远离渭河流域迁住陕北、陇东一带。也就是说,周人从不窟到古公亶父迁岐之前,是在泾水上游地区、陕甘交界处这样的环境里居住和活动的,前后经历了十一代之久,其活动范围亦与西北地区的姜戎文化的分布区域相交错、重叠。宝鸡地区是古代姜戎的起源地,分布范围已达到了陇东地区。如赤城香山寺姜戎墓地曾出土有先周文化的联裆陶鬲,而姜戎文化的高领乳状袋足分裆陶鬲在于家湾先周墓地也有发现,但都数量很少。姜戎文化墓地出土先周文化遗物,而先周文化墓地出有个别姜戎文化的典型器物,二者年代大致相当,地域又接近,它们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属于不同的谱系、不同的部族,这当是二者之间的交流所致。姬姓周人在未迁都岐邑之前,周和姜戎两个大的部落不仅居地相邻,而且文化上互相影响,所以,先周文化早期也就表现出浓郁的戎狄特性,我们从于家湾墓地和香山寺墓地也的确看到了这种影响。
    崇信县于家湾墓地、香山寺墓地发现的先周文化遗存,足以证明,泾水上游的支流——汭河流域曾经是周人的居住和活动之地。为了免受商王朝的欺压和侵犯,周人在其第三代先祖公刘的率领下,从邰地迁居到豳地,这里是戎狄族人的居住地,公刘及其族人便寄住在一个被称作密地的方国邻近。密地也就在靠近或接近弦蒲薮的地方。综合上述现象,它无疑给我们传递了这样一种信息,周人迁都岐邑之前,曾在芮水流域居住和活动过,传说中的周人早期都址——豳邑故址也应该在这一带。
                                       四、佛教圣树娑罗树
    大凡到过崇信的人,都曾慕名观赏过娑罗树,它生长在崇信县黄花塬村,主杆树围2.6米,树冠占地面积约100平方米。娑罗树只所以有名,传说和无忧树、菩提树同为“佛国三宝树”,故而广为流传。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他创立佛教之后,弟子们给他上的一个尊号。有关他的种种传说,统称为本生故事。所谓本生,就是修行成道的过程。如《树下诞生》讲说的是他的生母摩耶夫人怀胎十月,途经蓝毗尼园,手攀无忧树,悉达多王子从右肋而生;《成佛》说的是释迦在菩提树下进入禅定,经过长期修炼,终于大彻大悟,得道成佛;而《涅槃焚化》则讲述的是释迦临去世前,在拘尸那城跋提河边的两株娑罗树之间宣讲《涅槃经》。
    娑罗树,亦称“猴板栗”。七叶树科,落叶乔木。掌状复叶对生,小叶5—7个,倒卵状椭圆形或矩圆状椭圆形。圆锥形花序顶生,花白色。每当春末夏初,一丛丛垂挂的白色花序,宛如成串的白玉小塔,现于绿叶丛中,非常别致好看。蒴果开裂,内含种子1颗,扁球形,种子脱涩后可食,又供药用,名娑罗子,性温味甘,功能宽中下气,主治胃脘胀痛、疳积等症。木材细致、轻软,可供建筑、细木工等用,又为观赏树。
    1985年秋季,一场特大暴雨过后,在距娑罗树东北方向200米处,洪水冲开了一个洞口,根据当地群众报告,我们即到现场进行了调查和清理,共出土石造像碑、塔7块,洞内无壁画痕迹。从现场情况来看,洞口为早期所封,因洞内潮湿,石造像风化较严重。
    扁体砂岩造像碑,质地为灰色砂岩,高106、宽91、厚21厘米。体呈长方形,碑首尖拱状。正中高浮雕一佛二菩萨,主尊头部残缺,后有椭圆形项光,身着左袒袈娑,下着长裙,腰系宽带,双手禅定印,结跏趺坐,底座残缺不清。项光周围有浅浮雕伎乐天六身,造型优美,姿态生动,上身着短衫,下着长裙,露足,手中各持一种乐器,从左向右依次为五弦琵琶、羯鼓、筝、笛、腰鼓、曲项琵琶,再上为一周宝珠和火焰纹。伎乐天之间均有题刻铭,能辩清者有“德□打古(鼓)、□诤(筝)、打古(鼓),其余漫漶不清。主尊两侧浅浮雕供养人各一,均上身着短襦,下身穿长裤,左边供养人一手提瓶,一手持莲蕾;右边供养人双手合十。两供养人外侧各有一高浮雕立姿肋待菩萨,面部残损,一手下垂,一手抱物于腹前,上身披帛,下着长裙,站立于狮座之上,其下各有一回首护法狮子。
    四面体砂岩造像塔,现存4块,由大到小,呈塔形叠起。均灰色砂岩质地。最大的一块高55、上宽52、下宽58厘米。呈四棱柱体,四立面开龛造像。龛均为圆拱形顶,龛内皆高浮雕一坐佛,高肉髻,两耳垂肩,着通肩右衽袈娑,禅定印,结跏趺坐。龛外两侧浅浮雕二肋待菩萨,头戴花叶宝冠,上身着圆领短襦,下穿长裤,双手抱于胸前,双足外撇。
    根据上述造像碑、塔的形制和特征与云岗石窟二期(465—495年)造像的风格近似,当为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作品。这批石雕造像的出土,说明了以下几点:一是娑罗树和石造像同为佛教遗物,随着佛教的传入,娑罗子也一同传入中国,并发芽、生根、开花、结果;二是石造像出土于一孔窑洞内,加之造像均面部残损,可能与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年)灭北齐后,继续推行灭佛政策有关。当地土著人为了保护佛教遗物,封存于此;三是伎乐天手持乐器说明,早在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前,曲项琵琶、羯鼓等西域乐器已随佛教传入崇信境内。
(发表于《平凉日报》2005年7月5日、21日)

作者:崇信县博物馆陶荣 录入:崇信县博物馆 来源:原创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平凉文物信息网(www.plwwj.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65493091@qq.com 站长QQ:65493091 陇ICP备09004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