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文物信息网
平凉市博物馆 华亭县博物馆 泾川县博物馆 泾川县博物馆 文物违法犯罪举报电话:12318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地方文史 >> 内容

畤祭原始说(陇山文化)

时间:2011/12/9 17:32:50 点击:

  核心提示:产生于今甘肃东部地区的畤祭,是中华早期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陇文化研究应予重视的一个方面。关于秦汉畴祭的诸多问题已有一些文章论及,本文谨对畤祭的原始发表一点粗浅见解,以见教于方家。  畤祭的产生,汉人一般都推至黄帝,同时予以存疑。《史记·封掸书》:“或曰‘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襖,故立畤郊上帝,诸神...

    产生于今甘肃东部地区的畤祭,是中华早期礼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陇文化研究应予重视的一个方面。关于秦汉畴祭的诸多问题已有一些文章论及,本文谨对畤祭的原始发表一点粗浅见解,以见教于方家。
  畤祭的产生,汉人一般都推至黄帝,同时予以存疑。《史记·封掸书》:“或曰‘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襖,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皆聚云。盖黄帝时尝用事,虽晚周亦郊焉。’其语不经见,晋绅者不道。”这是说虽然传闻黄帝在雍州立畤以祭上帝,但西汉学者对此说并不相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畤”字条言,“右扶风有五畤,皆黄帝时祭。‘或曰,秦文公时立也。”还是与司马迁一样的立场,两说并录,疑以存疑。但到北宋道教书籍《云笈七签》卷一百“纪传部”纪一则言:“黄帝以天下大定,符瑞并臻,乃登封太山,禅于亭亭山,又禅于几几山,勒功于乔岳,作下畤以祭炎帝。”肯定黄帝始制畤祭。黄帝事迹,为传说时代,难以视为信史。本人在一本书中曾说道:“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说时代,那些半人半神的英雄们,呼风唤雨无所不能。黄帝就是中国传说时代的一位代表人物,人们在他身上集中了古人的各种优点、诸多创造,似乎一切先民从野蛮向文明过渡中的制作都出自其手,从而将他奉为人文始祖。”所以黄帝制畤说给我们的启发是:畤祭产生时间很早,很可能原为民间之畤神活动,后人因无法找到其创始者,故而将其附着于黄帝名下。
  徐中舒先生早已看出这一点,指出:“秦国诸畤,出于当地传说,其初均为民间祠祀,所祭之庙为杂合体,其与五行配合乃后来之事。畤为峙立之意,民间所祭杂神,可能在田中立石以祭,属原始拜物教。”徐先生的见解有说对了的,亦有不确之处。在分析了畤字的结构以后,本人对畤祭原始有了新的看法。
  畤字从田从寺。《说文解字·田部》“田,陈也,树谷曰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凡田之属皆从田。”畤字以田为偏旁,说明其与土地耕植有关。而寺字的构形在金文中是上为止,下为又(即寸)。金文中,止为足之形,又为手之形,林义光《文源》言:“寸,象手形。”又言:金文寺“从又从之,本义为持。”《诗·大雅·瞻印》“时维妇寺”句《正义》言:“寺,即侍也。”畤从田从寺,意为侍田,即人手足并用于田地之谓。而以畤为祭祠,当是农民祈求农业丰收的活动。由于原始农业对自然条件依赖极大,主宰风雨雷电的是天——上帝。所以早期的畤祭应为农民祈祷上天佑护的祭典。黄帝立畤的传说,称其作下畤以祭炎帝。炎帝与黄帝同为居于西部的两大氏族,且有世通婚姻的关系。有人根据古代传说和历史文献描绘了西部   氏族传承的线索。
  ① 伏羲——氏(少典)——黄帝——姬姓
  女蜗——羌(有娇)——炎帝——姜姓
  在传说系统中,炎帝氏族与黄帝氏族先后为天下共主。炎帝神农氏为农耕的发明者,黄帝作下畤祭炎帝的传说,即是对农神的祭把,亦是西部先民设畤以祈农业丰收的影子。周人畤祭的传说于史有徽。《左传》中凡四见“畤”字,前三次皆为地名平畤。一在襄公三十年,“成愆奔平:畤。”杜预注言:“平畤,周邑。”杨伯峻言:“当亦离洛阳不远。”二三皆见于昭公二十二年,单子“奔于平畤”,“王如平畤。”第四次见哀公四年,“国夏伐晋,取邢、任、栾、高、逆畤、阴人、孟、壶口。”从春秋时周人及晋人以地名为畤,可知畤可能亦周人之祭。但《封禅书》言晚周有畤祭,即—不能排除其学自秦人。古代文献中,比较可信的最早的畤祭是秦襄公(前777—前766)时的西畤。西畤在今甘肃天水市西,关于秦襄公行西畤事,史书有如下说法:《史记·秦本纪》:襄公“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享之礼,乃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三,祠上帝西畤。”
  《史记·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引《秦纪》载:“襄公立,享国十二年。初为西畤。葬西垂。”《史记·封禅书》:“自周克殷后十四世,世益衰,礼乐废,诸侯恣行,而幽王为犬戎所败,周东徙雒邑。秦襄公攻戎救周,始列为诸侯。秦襄公既候,居西垂,自以为公少皋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其牲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一云。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平王元年(前770),秦初立西畤,祠白帝。”上引诸文言襄公与西畤的关系,有“祠上帝西畤“初为西畤”“作西畤”和“立西畤”之用词不同。“作”‘立”皆为建立之意,而“祠上帝西畤”却有此前已有西畤之意,“初为西畤”可以理解为开始进行西垂祀神的活动。《秦本纪》和《素始皇本纪》之“太史公曰”据秦人史记写成,为秦史之实录,所说当更可信,因此,可以肯定在襄公以前西县已有畤,只是从秦襄公封为诸侯以后才开始以之作为一方诸侯祭祀境内神祗的所在。秦史中说,秦襄公在西畤祭祀的是“上帝”,而司马迁则说他祭祀的“白帝”,即“少皋之神”。上帝者,天帝也。上也可以释为上下之上,炎帝为黄帝以前的天下共主,说黄帝所立之畤无论是祭天帝亦是祭前帝(炎帝)都可以说得通。而据《汉书·律历志》,少皋黄帝之子,代黄帝而立,如果西县之畤在黄帝时已有之,则不应为祭少皋者。揣测西汉人之称西畤为白帝少皋之祭当因时人称少杰为“西方之帝”有关,《淮南子·天文训》言:“西方金也,其帝少皋。其佐蓐收,执矩而治秋。”虽说汉人将畤祭与其五方之帝配合起来,是一种歪曲。但从少皋主农业收成来看,又与畤为农业之祭有关。
吴阳上畤及下畤是秦灵公三年(前422)年建立的。《史让·封禅书》称:“其后百余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然而,同篇在上文之前还言:秦“文公梦黄蛇自天下属地,其口止于鄜衍。文公问史敦。史敦曰:‘此上帝之徵。君宜祠之。’於是作鄜畤,用三牲郊祭白帝焉。……自未作鄜畤也,而雍旁故有吴阳武畤,雍东有好畤,皆废无祠。”秦文公为襄公之子,文公十年(前756)设鄜畤,既然在此之前雍旁已有被废弃的吴阳武畤,可见,吴阳武畤的设立,甚至远在襄公祭西畤之前。从而可以说,西畤与吴阳武畤都是在秦襄公之前早已有之的民间的祭祠。
  吴阳上、下畤与吴阳武畤在同一处,系对后者的恢复。《雍录》言:“武畤、好畴在雍县旁之吴阳。此二畤者,不知何所造,参求其地,即秦灵公所立上畤、下畤吴阳地也。灵公既立上、下畤,又立武畴、好畤。”《史记·封禅书》索隐日:“吴阳,地名,盖在(吴)岳之南。又上云‘雍旁有故吴阳武畤’,今盖因武畤又作上、下畤,以祭黄帝、炎帝。” 畤之位置的选择如何?《史记·封禅书》言:“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一曰天主,……二曰地主,祠太山梁父;盖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命曰‘畤’。”梁父山为位于泰山下的一座小山丘。《汉书·郊祀志》与上文相同,但增“地贵阳,祭之必于泽中圆丘云”一句。这说是说,畤一般建于高山下泽地之中的山丘上。三国时人刘帧所作诗言:“昔君错畦畤,东土有素木。条柯不盈灵,一尺再三曲。隐生真医林,控 自迫速。得托芳兰苑,列植高山足。”可见畦畤亦在高山之足。
  吴阳上下畤的方位都在吴阳。吴阳之吴,系吴岳之 简称。《中国历史地图案》第二卷西汉隶部地图,将吴山 标于今陕西陇县——风翔、宝鸡以南一线。吴山实乃横 亘于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之陇山的南段即俗称小陇山的一部分。岳者,高峻的大山也。吴岳应指吴 山之最高峰。古所谓吴岳应在今陕西陇县上西至今甘肃灵台境内,汧水和芮水的发源地。《汉书·地理志上》载,右扶风之汧县“吴山在西,古文以为汧山、雍州山,北有蒲谷乡弘中谷,雍州弘蒲薮鼓。汧水出西北,入渭。芮水出西北,东入泾。”汧县治在今陕西陇县城。《中国历史地图集》据汉《志》将汉代之汧县辖今甘肃华亭县全境。而所谓吴山东或称汧山、雍州皆在汧县境西,汧水和芮水的发源地。《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第七十七卷转引《汧山地志》言:“扶风汧县西吴山,《古文(尚书)》以为汧山,今陇州县吴山县西吴岳山也。”
  汧山因其为汧水发源地 而得名。由以上两条材料可以肯定,吴山之主峰吴岳即 今位于华亭县的小陇山南段海拔2748米的最高峰五台 山。而所谓吴阳,应在五台山之南。古代五台山之南有泽地,时称弘蒲薮。吴阳上下畤,应在五台山南弘蒲薮的某个台地上。华亭县王学礼先生经过长期艰苦的实地考察与历史文献研究,肯定吴阳上下畤在今华亭县境西南陇山(今五台山)南麓麻庵乡境之莲花台,是元庸置疑的有价值的科学发现。
  《史记·秦本纪》言:“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汧水由华亭境内五台山南麓发源,东流至今陕西宝鸡市东汇入渭水。汧、渭之间,当指今陕西宝鸡、凤翔至甘肃华亭大片地域。秦人本居西垂,非子时其势力已发展至雍地,吴阳武畤在汧水之源的吴岳主峰南,当然亦在秦人活动范围之内。则武畤亦当为秦先民之祭祀。由于吴阳上下畤对吴阳武畤的恢复,而吴阳武畤亦为不知始建者的畤祭,因此可以说,吴阳上下畤之原始亦为秦人先民最早的农业祀典处之一。
  畤在秦汉时由奉常统管,奉常之下在雍地管理和专设有雍太宰、太祝令丞,五畤亦各有一武官尉。大体平时之管理和安全由本畤之尉负责,而太宰负责各畤祭祀用熟食,太祝负责主持祭典。西汉帝王曾先后211次进行规模盛大的畤祭活动。为了平时保护和维修以及帝王前来祭祀时的大批随从人员的食宿,各畤都必须有一系列宫室楼台的建筑。但作为畤祭的场所还必然设有祭坛。《汉书·郊祀志》称其为“圜丘”。圜者,圆也。按照古代天圆地方之说,祭天之坛为圜丘,而祭地之坛应是方形。《汉书·礼乐志二》言“至武帝定郊祀之礼,祠太一于甘泉,就乾位也;祭后土于汾阴,泽中方丘也。”畤祭,为祭土地之神的祀典,其祭坛系正方形的高台;两文记载之间的矛盾,我们从汉成帝时丞相匡衡的上书中所描绘的甘泉宫之泰畤祭坛的形态找到了调和的答案。匡衡说:“甘泉泰畤紫坛,八觚宣通象八方。五帝坛周环其下,又有群神之坛。以《尚书》禋六宗、望山川、遍群神之义,紫坛有文章采楼舖敝之饰玉、女乐,石坛、仙人祠、痊鸾路、骍驹、寓龙马,不能得其象于古。”泰畤是秦汉畤之雄伟者,其建筑亦最为繁复。秦畤祭坛上边成八个形以表示八方,周围有五帝坛环绕(成圆形),则成为上方下圆的祭坛了。匡衡也认为泰畤的祭坛不合古制,他说:“臣闻郊柴飨帝之义,埽地而祭,上质也。”那么,早期畤坛的制度如何呢?我们从史料中找到了西畤和畦畤祭坛的资料。 秦襄公所祭之西畤,因在西县而得名。汉陇西郡之西县,先秦称西垂,唐人言在秦州上圭县西南九十里,即今甘肃天水市西南。汉人记载西畤时说:“祭人先於陇西西县人先山,山上皆有土人,山下有畤,埒如种菜畦,畤中各有一土封,故云畤。”《史记·封禅书·正义》言“晋灼曰:《汉注》在陕西西县人先祠山下,形如种韭畦,畦各一土封。[索隐]曰:‘《汉旧仪》云:祭人先于陇西西县人先山,山上皆有土人,山下有畤,埒如种韭,畦中各有二土封。”这些记载都说,西畤的犹如种(韭)菜的畦,畤中有土堆,所以将其称为畤。
  另一秦畤——畦畤的形状更能说明问题。畦畤为秦献公十八年(前367)所立把白帝之所,在栎阳,即今陕西临潼东北。《史记·封禅书》载:“栎阳雨金,秦献公自以为得金瑞,故作畦畤栎阳,而祀白帝。”按诸畤多以所在地或其方位命名,如西畤、上畤、下畤、北畤等,而畦畤命名却是因其形状。《史记·高祖本纪》“吾子,白帝子也,今为赤帝子斩之”句《索引》引《太康地理志》云:“畤在栎阳故城内。其畤若畦,故曰畦畤。”要注意,秦献公建畦畤在秦襄公祭西畤之后4百余年,而其形状竟如此相同,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其它畤坛的形状与西畤和畦畤的形状应该大体相同,皆为种菜的畦的样子,是祈求农业丰收的祭祀。 阴阳五行学说虽在春秋战国时即已流行,但因秦国长期被东方各国所排斥,故五行说并末在秦国受到重视。直到战国后期吕不韦采百家学说主持编写《吕氏春秋》,才将五行学说引至秦国。至于将秦国的畤祀与五行学说联系起来,而且将秦四畤加上汉高祖所立之北畤,合称五畤,以与五行相合,已是汉初之事。
  《史记·封禅书》载:二年,东击项籍而还入关,问:“故秦时上帝洞何帝也?”对曰:“四帝,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命曰北畤。所谓“莫知其说”,其实就是儒生尚未将秦之畤祭与阴阳五行的关系编造圆满。汉人所言之秦之四畤,乃指秦文公所立鄜畤、秦宣公所立之密畴、秦灵公所立吴阳上畤和下畤,大概因为西畤和畦畤无法归入所谓五帝之中,所以汉代所说五畤末将此二畤计人,据《史记·封禅书》,汉帝在祭五畤的同时,“西畤,畦畤,祠如其故,上不亲往。”顾颉刚先生在《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一文中认为,秦侯所立止四畤,西畤、畦畤为汉人之伪窜。但从本文以上分析看,此两畤更显畤之其原始性,故顾先生的考证恐有疑古过甚之嫌。

作者:汪受宽 录入:华亭县博物馆 来源:柳湖书苑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平凉文物信息网(www.plwwj.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65493091@qq.com 站长QQ:65493091 陇ICP备09004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