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文物信息网
平凉市博物馆 华亭县博物馆 泾川县博物馆 泾川县博物馆 文物违法犯罪举报电话:12318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内容

大地湾仰韶晚期三座大型宫殿式房屋的演化特征

时间:2012/3/13 9:54:32 点击:

  核心提示:大地湾仰韶晚期三座大型宫殿式房屋的演化特征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赵建龙 关键词:大地湾 宫殿 木骨泥墙 人工轻骨料 大地湾仰韶晚期的大型宫殿式房屋共发现了三座,因其所在的区域不同,所以,它们的编号分别为F400、405、901。其中F400、405位于第五发掘区,F901位于第十发掘区。 其共同的特...

                 大地湾仰韶晚期三座大型宫殿式房屋的演化特征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赵建龙
    关键词:大地湾  宫殿  木骨泥墙  人工轻骨料
    大地湾仰韶晚期的大型宫殿式房屋共发现了三座,因其所在的区域不同,所以,它们的编号分别为F400、405、901。其中F400、405位于第五发掘区,F901位于第十发掘区。
    其共同的特点是,它们都处于距今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晚期。F400、405为早段,F901为中晚段。它们均属平地起建的地面式建筑(脱离了半地穴式)。有规划、有设计、有目的的施工与布局方式。墙壁均为木骨泥式建筑,居住面、墙表、大力柱、附墙柱均以草泥皮包裹,并在其外表涂抹一层料礓石为原料的混凝土硬面。居住面下均铺设有砂石及人工轻骨料的混合防潮层,屋顶均系草木结构。且三座大型房屋无一例外地均毁于大火。大量的红烧土块堆积,木炭块。墙体、居住面均变成红烧土质,地表、墙表,残存有不均匀的红色、灰色、黑色斑块。柱洞内均残留木炭块。大力柱的外包泥皮被烧流化呈黄绿色。但它们也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如:
    房F400就为其最早的一种,它为坐南向北,背山面河,发现时已被南北向的断崖破坏去了一半,幸好是自门道处纵向破坏的,以其对称布局的原则,我们可以推测复原为一座前方后圆角的近方形大型房屋,它在室内中部分布有两排纵向排列的大力柱基洞,每排4个,共有8个。门道内东西两侧各应有一分隔出的室内套间居室,地面上还残留有经火烧成青灰色的灶址遗迹。在其大厅的后部又增建有一道“U”字形屏风状木骨泥隔离墙,使大厅的后墙于前厅形成了一道“U”形隔离通道,我们将它称之为室内廻廊。并在廻廊的后墙东部发现了一块残存有三个火道的红烧土遗迹,初认为是一座打破F400后墙的烧陶窑址,经进一步清理和分析研究,它虽镶嵌在后墙上,但并未打破房屋的居住面,推测它应为当时建造在这里的一座室内壁炉。所有的室内大力柱外表均包裹有草泥,并涂抹了料礓石质的白灰面。居住面下的砂石和人工轻骨料混合防潮层也比后期的两座房址为薄,仅有10余厘米。红烧土地面、建筑泥皮以及建筑物倒塌堆积等,均表明其房址是毁于一场大火的结果。墙外四周是用黄土夯筑出的一种斜面护坡,使的室内略低于室外,此乃初步脱离半地穴式建筑后所残留下来的半地穴式建筑遗风。又从其建筑结构、中心大力柱的分布情况、前方后圆的建筑布局等方面分析推测其屋顶的结构应为草木结构,平脊东西两坡顶或纵“1”字形脊东西两坡顶两种建筑形式结构。较难形成四坡顶方式。故而其整体构造应为今“瓜棚式”的一种营造方式。没有其它室外附属建筑,建筑面积应在260平方米左右。
    而房F405就位于F400的西部相去约30米处。它于F400同处于一个文化时段,但从其出土物及建筑方式等方面分析,并非是与F400的同时建筑物,而是略晚于F400的一座大型宫殿式建筑。
    F405也为一座坐南向北,背山面河的建筑,除一近方形的主厅以外,东西两侧还增设有棚廊式的附属建筑。可惜的是其东北部的一些墙体和居住面在农田基本建设和山洪的冲刷下被破坏。幸好前墙下的木骨柱基洞尤存,所以,可以基本推测复原其房址的原来结构及布局。除上述的共同建筑特点外F405应为一座近方形大型主厅和东西两侧棚廊建筑相结合的一种宫殿式建筑。它有近50厘米宽的木骨泥墙体围建,正门设在北墙正中,东西两侧墙各开一侧门与两廊相通。墙壁内侧一周分布有24个半突于室内的附墙大柱,将大厅划分成进深5、面阔7间的一种室内布局结构。室中偏后东西各有一外径75厘米的顶梁大力柱。正门内室中建造有一直径约170、高约80厘米的蘑菇状大灶台。室内及居住面均以料礓石质的混凝材料涂抹粉饰。室外东西两侧各有两排纵向排列的柱洞,构成了两个棚廊式的附属建筑。室后不足一米处有一条小型排水沟,也未见柱洞,证明后部没有附属建筑物。经解剖了解到该建筑是有很深的墙基槽和柱基下铺垫有原木作基础。可见其建筑之初,当是经过精心地设计和布局后进行施工的。墙体和柱子的位置也是早已设定好的。其室内面积约150平方米,整体建筑面积约为230平方米。虽不及F400的建筑面积大,但其建筑结构及方式已大大超越了F400。居住面下的砂石、人工轻骨料防潮层也比F400厚,约20厘米。又从其大量的烧土块堆积、墙壁、地面烧成不同的红或青灰色,以及中心大力柱泥皮被烧成流体变形,柱洞内均为木炭块等特征表明,该房屋也是毁于一场大火的。又以其室内倒塌的一块附墙柱泥皮长度得知,该房屋墙壁的高度当在3米以上。
    又按其房屋的结构、柱基和柱洞的分布情况等。可以初步推测复原为一座横“一”字形房脊四坡式屋顶,加之两侧的檐廊式建筑,它当是后来商周文化“四阿双重屋”的雏形建筑。
    房F901位于F405北部,即下一层山坡台地上。属第十发掘区。它和F405的位置遥相对应。是一座坐北向南的大型宫殿式建筑。该房址除东北角处被断崖破坏外,其余大部保存完好。它是由一长方形大厅和一长方形后室组成的一个主体建筑,外围还增设有棚廊式附属建筑。
    F901前厅的建筑方式基本同于F405,也是先建基槽,后布木骨柱及中间大力柱,又于木骨墙柱间填充以草泥而后内外涂抹草泥皮逐层加厚至45厘米为墙体,并在厅室内的前后墙壁上增设16个半突的附墙力柱,前后墙各有8个,但分布不十分对应。拐角处只有较大的木骨柱而没有附墙柱,所以,将前厅分成面阔9间的格局,东西两侧墙上没有附墙柱,故没有进深之分,此当为一种“减柱式”的建筑方式。两个中间大力柱外径近90厘米,也位于主室的后部东西分布,间距8.2、距后墙仅2.2米许。室中正对正门处建有一直径2米多的圆形大灶台,但上部已破坏。仅残存20余厘米高的灶基。前厅共开设5门两窗,前墙正中开一正门,门外有扩出的门棚建筑,它与主室构成一“吕”字形。正门两侧各开设一旁门,旁门的外侧又各有一段墙体上没有木骨柱,推测当为采光的窗户所在。东西两侧墙的北端(即后部)又各开一侧门,使与两侧的棚廊式建筑相通。门、窗的宽度均在120厘米左右。后室没有和前厅直接相通,据发掘的情况分析其门是开在后室的北墙正中,南墙是和大厅共用一墙,没有粉饰白灰面。
    东西两侧室并未发现围墙,却分布有南北向的两排小柱洞,可见它也是一种棚廊式附属建筑。大厅的正门前有一条宽150厘米左右较平整的路土,路土两侧有高出地面30厘米左右的黄绵土台,黄绵土的东西宽度与主室长度相等,向南的长度各有7米,到前部分布着的6个大青石柱础处。又在青石柱础与大厅前墙之间,东西向各分布有两排柱洞,每排各3个,两边共有12个,基本与青石块的分布相对应,推测应为门前棚轩式建筑。黄土高台是棚下防雨水的干燥活动场所。该房址的大厅面积约为128平方米,后室约为45平方米,加之两侧室(棚廊)和前部的棚轩式建筑,总计建筑面积达420平方米。按其布局方式,拟可以推测复原为一种横“一”字形房脊前后两坡水式屋顶。加之棚廊式附属建筑,也是一种“双重屋”性质。从其前厅周围一米高的红烧土块堆积以及与F400、405同样烧烤的居住面、墙壁泥皮等现象看,这些大型建筑物无一例外的都毁于大火。门棚、侧室和主室中部很少有红烧土堆积的现象表明,其屋顶还是一种草木结构。除上述不同特点外,F901的料礓石质居住面下不仅有15厘米厚的砂石和人工轻骨料防潮层,其下还铺垫了一层厚15厘米左右的红烧土块层。
    总而言之,虽说这三座大型房屋的主厅面积在逐步地缩小,而外部的附属建筑却在不断的增加。它不仅是总建筑面积在不断地扩大,而其建筑造型也在不断地向更加宏伟的方向发展。不但代表着距今5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晚期人们高超的建筑技术,而且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和人们的某些生活方式。这些大型宫殿式建筑,是否为部落酋长的住所还很难确定,但其F405、901的大厅开有多道门窗与附属建筑的棚廊相通,至少表明,它是一处由部落首领召集大家前来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的场所——即一种大会堂的性质。又F901室内出土了一组陶制量器,它应与当时的分配制度有关。以上粗略地概括介绍了三座仰韶晚期的大型房屋遗迹,希望使读者得以窥斑见豹的效果。

 

  参考书目:
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秦安大地湾405号新石器时代房屋遗址》,《文物》1983年11期。
甘肃省文物工作队《甘肃秦安大地湾901号房址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2期。
赵建龙、阎渭清《关于大地湾F901房基的几点认识》,《考古与文物》1990年5期。
赵建龙《从高寺头大型房基看大地湾大型房基的含意》,《西北史地》1990年3期;《大地湾古量器及分配制度初探》,《考古与文物》1992年6期;《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发掘对历史研究的贡献》,《丝绸之路》1997年4期。

作者:赵建龙 录入:赵建龙 来源:原创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平凉文物信息网(www.plwwj.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65493091@qq.com 站长QQ:65493091 陇ICP备09004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