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文物信息网
平凉市博物馆 华亭县博物馆 泾川县博物馆 泾川县博物馆 文物违法犯罪举报电话:12318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料 >> 标准规范 >> 内容

博物馆馆藏环境之脆弱文物的保存

时间:2012/11/13 16:52:26 点击:

  核心提示:博物馆馆藏环境之脆弱文物的保存 对于那些自身抵抗环境变化能力比较差的文物,我们称之为普脆弱文物。这类文物多为有机质文物,如 竹木漆器、纺织品、纸张、皮革等。有些无机制文物也是比较脆弱的,如锈蚀的铁器、铅质文物等。  对于脆弱文物的保存,环境控制十分重要,它们保证了这些文物保护处理的效果,也决定了文物...

 

博物馆馆藏环境之脆弱文物的保存

 

    对于那些自身抵抗环境变化能力比较差的文物,我们称之为普脆弱文物。这类文物多为有机质文物,如 竹木漆器、纺织品、纸张、皮革等。有些无机制文物也是比较脆弱的,如锈蚀的铁器、铅质文物等。
  对于脆弱文物的保存,环境控制十分重要,它们保证了这些文物保护处理的效果,也决定了文物的寿命。
漆木竹器的保存
    在文物库房的竹木漆器,经过脱水定性处理后,慢慢与它周围环境处于平衡状态。在保存过程中,如果环境过于干燥时,它们还会继续翘曲、开裂。而过于潮湿也是不会出现病变的。一般应将湿度控制在 45%-55% 之间,最佳相对湿度是 50% ,温度为 15 ℃ -20 ℃ 。
保存过程中,竹木漆器消毒、杀虫方法很多。竹木漆器消毒 可以使用环氧乙烷、二硫化碳进行熏蒸消毒。二硫化碳杀虫效力高,常温下为无色透明液体,有臭味,易挥发。但易燃易爆,使用时不能接近火源,最好在专门的熏蒸室内或在密闭的箱柜中进行,四周用胶纸或聚乙烯带将柜四周贴紧密封。熏蒸二周到三周后,置于通风处晾晒,臭味即可消失。二硫化碳蒸气对油彩清漆不起作用,对于饰有易褪色的彩色木制品,可用二硫化碳与 CCl 4 的 1 : 4 混合溶液来熏蒸。
对于漆木竹器,杀虫可用溶液毒杀和蜡糊填补法。溶液毒杀,通常用滴管或注射器,把五氯苯酚及其钠盐、氯萘、萘的金属化合物或 DDT 等液体杀虫剂注入器物的虫孔里。但使用前应先试验,以确保所用试剂对油漆、彩绘没有损伤。而蜡糊法是将蜂蜡拌以固体杀虫剂,调成与器物相同的颜色,凝固成糊状后填塞。不但使害虫毒杀致死,又填补了器物表面的孔洞。
    对于竹简文物,除了防虫、防霉以外,其保存主要是防碰撞、防老化。可在竹简的背面垫几层薄绵纸以增加弹性,再用边缘光滑的玻璃片绑夹好,以避免竹简与外界直接碰撞而损坏。将夹好的竹简装入玻璃管内,两头垫数层绵纸,抽真空或充惰性气体密封保存。这样可以防霉、防虫,延缓老化。装好的玻璃管避光保存,长期展出的可在管壁上使用紫外线吸收剂涂层。
  对于漆器的保存,因其质地娇脆,易遭受损坏,保存时一定要注意避免日光直射及含有紫外线灯光的照射,保持适合的温湿度和避免外力损伤。常采用“滋润漆皮,包装收藏”的办法来保养漆器。操作时,先将漆器清洗洁净后,遍擦一次高级地板蜡,要薄而匀,用柔软的绒布蘸蜡轻轻涂,再用同样的干布擦抹,使漆皮表面附着薄薄一层蜡膜。这样即可滋润漆皮,也可杜绝潮湿空气的侵袭,增加漆皮光泽。涂蜡后的漆器存放时应进行包装。小件用油纸层层包裹,外衬棉花装入匣内。大件可用蜡纸包缠,套上布面绸里棉套,外包厚蜡纸,用棉布带缠扎,再衬棉花置于木箱中存放。
   纺织品文物的保存
  纺织品文物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蛋白质,它们都是微生物和害虫的丰富养料。防止纺织品文物生虫、长霉的最有效方法就是 纺织品入库前消毒处理,入库后 控制好库房环境。正确的温室度和洁净的空气是保存纺织品文物的最佳环境。对于腐朽的纺织品,需要一定的加固处理。
  ( 1 )纺织品保存前的消毒处理
  对于入库前的纺织品文物,一定要做消毒处理,以防将微生物带进文物库房。通常只有用有机溶剂或其他溶剂清洗后的织物,方可免去消毒手续。常用的消毒方法有:熏蒸消毒杀菌、喷雾消毒灭菌。
  熏蒸消毒杀菌:
  常用麝香草酚 ( 化学名称为: 5 一甲基一 2 一异丙基苯酚 ) 熏蒸消毒。先将需要消毒、灭菌的织物放在一个严密、不透气的灭菌箱内,在箱中放入麝香草酚晶体,用电灯泡照射加热,使麝香草酚加速挥发成蒸汽,以进行消毒和灭菌。
  环氧乙烷 ( CH2 — CH2) 亦是常用的熏蒸剂,它灭菌谱广,穿透性强,沸点低,挥发快,效果可靠,对纺织品文物的强度、颜色均无腐蚀损害。它对各种微生物杀灭作用都很强,即使是抵抗力极强的芽孢也能杀灭,且使细菌再无复活的能力。
  熏蒸法消毒灭菌时的温度、相对湿度、药剂浓度、真空度、熏蒸时间都能影响杀灭效果。环氧乙烷灭菌的最佳温度为 54.4 ℃ ,最佳相对湿度为 25 — 50% 。在 5 ~ 54 ℃ 范围内,温度每增高 10 ℃ ,灭菌效果将提高 2.7 倍。故提高温度,可大大缩短消毒、灭菌时间。但纺织品文物对温度、湿度变化过大都有损害,一般应在室温和环境正常湿度的条件下进行消毒,最好使用环氧乙烷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1 : 9 体积比 ) 。这不仅降大大减少以至杜绝了熏蒸过程中的火灾隐患,而且还增强了环氧乙烷的穿透能力,提高了消毒、灭菌效果。同时又降低了有害残留气体的浓度。也可以将织物放在聚乙烯薄膜的口袋里,从开口一端将纺织品文物放进去后,封口,从另一端开一小口,预先尽可能地抽空袋子内的空气 ( 因聚乙烯袋子不耐压,抽空只能适可而止 ) ,然后向袋子里通入环氧乙烷和二氧化碳混合气体,用橡皮筋扎紧袋口, 2 — 3 小时后,将口袋打开,放出袋中气体,消毒、灭菌即告完毕。由于环氧乙烷穿透力强,即使躲在纺织品文物中深处的细菌或害虫也能很快杀死。环氧乙烷易燃、易爆、有毒,使用时必须注意通风良好。此外,也可用甲醛蒸气进行熏蒸,但效果不如环氧乙烷好,而且甲醛有毒,对眼睛、皮肤、咽喉均有强烈的刺激性。
  为了防止消毒后的纺织品文物再度生长霉菌,可将文物装入透明聚乙烯袋中。在聚乙烯袋中通入氮气或放入灭菌防霉剂,同时置于暗箱中避光保存。
  喷雾消毒灭菌:
  当纺织品文物不能用熏蒸方法灭菌时,常用喷射器将灭菌药如除虫菊、滴滴涕以细雾喷射到织物上进行灭菌消毒。
  库房或陈列室用的橱柜、箱子或家具等,一旦发现有霉菌感染,均应立即用 2 — 3% 甲醛溶液刷洗,彻底消毒。也可用具有杀菌谱广、快速、高效的过氧乙酸来消毒灭菌。如用 20% 过氧乙酸在室温下自然挥发熏蒸,或用 3 — 5% 的过氧乙酸加热熏蒸,或用 O . 04% 过氧乙酸溶液反复擦洗,然后用清水冲洗后晾干,均可获得满意效果。
  ( 2 )纺织品的加固
  对纺织品文物并不要求有可以使用的机械强度,一般并不要求作什么加固处理。但对那些非常糟朽的纺织品文物,特别是出土时已经糟朽的纺织品文物,如果不作适当的加固处理,往往无法陈列展出和进行研究,因而也要求有足够的强度能够移动。对一些残破而有价值的纺织品文物,必须作适当的修复工作。
  对于帛画或缯书之类的丝织艺术品,目前最好的办法还是采用传统的托裱法。托裱是一种手工艺操作,要求有平整的裱糊台,裱糊所用的团粉浆糊是用面粉滤制而成,并加有不影响织物强度和颜色的防腐、防霉、防虫剂。在要裱衬的丝帛画 ( 或宣纸画 ) 背面,用软毛笔刷上这种粉浆糊,先加上边框纸,然后再裱衬加固纸。裱衬的帛画用干毛笔刷平贴到光滑的墙壁或木板上,干燥后,使之自然揭列下来。
  若文物织品本身严重腐朽,可以用蚕丝在丝网绕线机上作成丝网做衬托。既可单面衬托,也可双面衬托。由于丝线同样也容易遭虫蛀和微生物的侵蚀,现在国内外多采用合成纤维,如用特丽伦纤维来做衬托,既耐久,又不会皱缩和朽蚀。只是容易辩认出修补的痕迹,但对研究、陈列并无影响。
  用合成树脂溶液加固脆弱的纺织品文物,虽能提高织物的机械强度,但使织物容易变硬或使色泽加深,影响质感。曾经使用过 5% 的可溶性尼龙乙醇溶液、 2% 的甲基丙烯酸甲酯甲苯溶液和 5% 聚乙烯醇缩丁醛乙醇溶液等。亦可在加固溶液中适当加些杀菌剂、消毒剂,以防霉菌和害虫。究竟是采用浸渍法、喷雾法或用软毛笔酿溶液涂刷,要根据具体对象而定。用合成树脂溶液加固纺织品文物中有些已经粉化的织物,是非常必要的,但由于它们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织物外观,因此除非万不得己,最好不采用。
  湖南省博物馆对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敷彩织物,采用天然丝胶保护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结果。蚕丝是由丝素和丝胶两种物质组成,丝胶是丝素的保护物质,具有粘合和增加强度的功能。故丝胶是一种加固丝织品的理想天然材料。
  对于已经糟朽的纺织品文物碎片,可以夹在两片特制的能吸收紫外光的玻璃或有机玻璃中保存。在边角上最好衬垫一些软布或软纸,以避免织物直接受压。平放时,勿使织物来回移动。玻璃框四边可用胶布或透明胶带密封,以便与外界隔绝。
  ( 3 )纺织品的保存环境
  在库房环境中,纺织品文物的保存温度,一般控制在 14 -24 ℃ 之间,湿度控制在 50-60% 之间。根据纺织品的大小、形状,采用灵活的保存方式,尽量不要折叠纺织品。文物库房保持空气清洁,放置防虫、防霉药剂,采用无紫外线照明方式。
  在陈列中,展柜必须密闭,起到防尘防有害性气体的作用。同时,展柜要具备调节与控制温湿度的能力。纺织品的展示尽量平放或小角度倾斜,减少纺织品的受力。展厅必须严格控制灯光照明 , 采用不含紫外线 的冷光源 ,光照度小于 50Lux 。 要定期更换展品,避免纺织品长时间的暴露 。
   纸质文物的保存
  纸是纸质文物主要构成材料。植物纤维是造纸的主要原料,从其化学组成来看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三大成分。纤维素是由许多个 β - 葡萄糖基连接而成,在常温下很稳定,随着温度的升高,其抗张强度相应降低,纸张的老化加速。另外,在高温、光照和氧存在的条件下,会发生氧化反应 , 形成易碎的氧化纤维素。温度在零下时,纸张会因内部含有的水分结冰而发脆。但从化学反应速度考虑,温度越低,老化速度越慢,有利于纸质文物的保存。
  纸张含适量的水分会使其本身柔软,而具有韧性,干燥的热空气会使纸张中的水分过度蒸发,导致纸张变硬、变脆,易于断裂。与之相反,潮湿的环境也会使纸张变潮而发生水解,同时还会使耐水性差的字迹洇化褪色,模糊不清。同时,潮湿的环境还有利于有害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微生物生长繁殖的最佳湿度一般为 70 %以上,此时霉菌生长很快,其分泌物中的有机酸会促使纸张加速变质。在长期埋藏过程中,纸张也会吸收地下水中的一些酸性离子。
  纸张、浆糊、胶水、装订线等都是霉菌滋生的天然场所和营养库。霉菌对纤维素的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吸收纤维素中的营养成分,分泌出一种酶,加速纤维素的水解,同时还分泌出有机酸,增加纸张的酸性。
   灰尘的存在也是对纸张不利的,灰尘中含有的不规则形状的晶体颗粒会对纸张造成不可逆转的机械损伤。
  考古出土的纸张,由于在地下埋藏时间长,本身已经降解、破坏严重,加之地下土壤中微生物的孢子附着,出土后伴随环境的改变,纸张失水、长霉、老化加速。在考古发掘现场对纸张进行抢救保护。在进入库房之前,纸质文物首先要进行清洗、去酸、加固、修复等操作。
  ( 1 )纸质文物的清洗
  用蒸馏水清洗除去纸质文物上的泥斑,清洗之前做 “ 点滴试验 ” ,检查是否褪色,如果有褪色,就应进行色彩加固,水洗过程中注意水温,以室温为宜。只要颜料等经得起水洗.一般都会采用湿法清洗,这是最经济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对于脆弱不能用水漂洗时,可用水蒸气流来清除灰尘和污泥,其方法是:把纸张放在滤纸上或者放在白布上,这样当通以蒸气流时,污泥会很快地被吸收到放在下面的滤纸或白布上。另外也可以把纸张放在脱脂棉薄片上,上面再用脱脂棉薄片盖上。然后使蒸汽流来回流动,这样污泥尘土就会被上下垫片所吸收,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方法。
  有些纸张上的污斑,既不能溶于水,又在水溶液中不安全,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用有机溶剂来处理。常用的干洗溶剂有:乙醇、丙酮、乙醚、苯、汽油、三氯乙烯等。
  ( 2 )纸质文物去酸
  纸张变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纸的酸性存在和增多,酸性加速了纤维素的水解,使纸的机械强度降低。一般纸张的 PH 值低于 5 . 6 时,就要采取去酸措施。目前有两种去酸方法:湿法去酸法和干法去酸。
  湿法去酸法,是指将纸张浸泡在碱性溶解中,使之中和提高 PH 值从而达到降酸的目的。
  将纸张文物浸入 0.15% — 0.2% 的氢氧化钙水溶液 15 分钟左右,使其酸性被碱中和,取出纸张,用清水清洗后,置于 0.25% 碳酸氢钙溶液中 15 分钟左右,以中和过量的氢氧化钙,使其生成碳酸钙沉淀,并深入到纸张纤维中,成为填料保留在纸的内部。湿法去酸对水溶性字迹材料极为不利,而且在处理过程中,反复浸渍,挤压水分,容易使纸张变形起皱纹,易碎裂。
  干法去酸 , 可以克服湿法去酸的缺点。可以用氨水、吗啡啉薰蒸纸张,这种方法对字迹、纸张无损。也可以浸渍、喷洒方法并用,将纸张浸泡在有机溶液(如 2 %醋酸镁-甲醇、乙醇溶液或 1 %氢氧化钡-甲醇溶液以及 5 %氧化镁――甲醇溶液)数分钟,取出晾干即可。或者喷洒该溶液再晾干。还可用气相脱酸法,用二乙基锌、吗林等气化时的气相去酸。
  ( 3 )纸质文物的加固、修复
  对于破碎的纸张,可以进行粘接、装裱。装裱工艺沿用我国传统的技术,在修裱程中一定要注意所用材料的选择。装裱浆糊材料为小麦淀粉和高分子物质(如羧甲基纤维素―― CMC 粘合剂)。用小麦淀粉为原料时,要加一定的防虫防霉剂,在我国古代常加川椒、白矾等类,现在则多加入 NS851 防霉剂、乙萘酚、对二氯苯、氯酚类等化学药品。
  此外,还可以用其他加固方法,如传统的纱纸薄绸修复法、镶嵌托裱法、加膜法、胶粘剂喷涂法。目前,以后两者最为常用。加膜法又称网膜保护法,其方法是在被处理的纸张两面各加一层透明的网膜,利用溶剂或加压来提高纸的强度。丝网加固技术适用于加固糟朽脆弱、破碎的纸张,尤以薄纸见长,特别适用两面书写或印刷的脆纸及遇水(或溶剂)字迹渗化而不便使用传统托裱的纸质对象。其作法是用蚕丝和树脂制成网膜,将纸张夹在网膜中间,在一定温度( 80 - 140 ℃ )和压力( 8 - 30Kg /cm2 )下加热压合,从而使丝网固结在纸张上。经过处理的纸张具有很好的透明度,增加纸张的强度,防霉抗老化,有可递性,能保持原貌。对于比较完整而强度较低的纸质,多用喷涂胶粘剂加固,根据纸张的性质选取不同的胶粘剂,一般用醋酸纤维素的丙酮溶液、聚乙烯醇乳浊液、 C-42 含氟高聚合物、聚丙烯甲脂溶液等。操作非常简便,将胶粘剂喷涂在纸张表面,待其自然挥发,在纸张表面会形成一层保护薄膜,便达到加强强度的目的。
  纸质文物的保存要求较高。在库房环境中,温度控制在 14 -20 ℃ 之间,湿度控制在 50-55% 之间。纸张文物必须采用文物柜、箱、盒三层保存方式,并且文物柜内放置防虫、防霉药剂以及偏碱性物质,用以保证纸张文物的无酸、无生物病害的环境。库房光源采用无紫外线照明方式。
  在陈列环境中,纸张文物展柜首先必须密闭,防止展厅环境的空气污染对纸张文物形成威胁,同时,展柜具备调节与控制纸张文物要求的温湿度标准的能力。其次,展厅必须严格控制灯光照明 , 即光源采用不含紫外线 的冷光源 ,光照度小于 50Lux 。最好是感应式照明方式, 设置人体感应电路,只在观众靠近时照亮。要实行定期更换展品,避免纸张文物长时间的暴露 。
   皮革品文物的保存
  皮革主要成分是一种网状组织的蛋白质纤维,是微生物的营养基,这是皮革霉变腐烂的内因,而适当的温度和湿度又是霉菌生长繁殖的重要外部条件。 皮革不仅很容易被霉菌蚀损,而且也容易被虫蛀,故防霉杀菌、杀灭害虫、控制合适的温湿度是皮革制品文物保存的关键。
   常用五氯苯酚衍生物作浸透剂,或采用月桂酸衍生物作喷雾杀菌。其它如麝香、樟脑、硫酸锌和水杨酸等都曾用作皮革的杀菌剂。皮革文物的杀虫,可采用溶液喷雾法,如将滴滴涕 (D . D . T) 和除虫菊的混合溶液喷雾于皮革制品上,或用硫代氰酸脂杀虫剂 ( 如β - 丁氧基 - β '- 硫氰酸基二乙基醚 ) 喷雾杀虫,效果都比较好。熏蒸杀虫法,效果较快,但熏蒸效果不能持久。溴甲烷、二硫化碳等都可作熏蒸剂。
  脆弱的皮制品可用甘油、羊毛胎、蓖麻油等保护。对于薄皮革、毛皮可用甘油和水( 1:1 )加入蛋黄 ( 一升 溶液中用 2 — 3 个蛋黄 ) 制成乳剂,再加入 0.02% 的 NS851 防霉剂来保护,效果亦较好。对已经变干、变硬、变脆的皮革品文物,需先作处理以防破裂。一般是先用一块湿海锦在皮面上擦拭一遍,然后再用掺有蜡的羊毛脂混合液体进行鞣革。羊毛脂能浸透到皮组织里,使之润滑。蜡不会浸入皮里而留在皮面上把皮的酥化部分凝固起来。英国博物馆采用的一种配方为:羊毛脂 200 克 、蜂蜡 15 克 ,雪松木油 30 毫升、乙烷(或三氯乙烷) 350 毫升。美国中央档案馆修整皮革文书的配方比例是:干羊毛脂 : 日本蜡 : 加司特油 : 硬脂酸钠 : 蒸馏水= 30:5:12:3:50 。
  被水浸泡的皮革或皮革制品类文物,不能立即让其自然干燥,否则会完全失去韧性,难以复原。处理方法之一是先将皮面洗净,用 0.02 %的 NS851 丙酮溶液擦皮面,然后把皮件放入 110 ℃ 的熔蜡中浸半小时取出,在皮件里塞上柔软的纸张,以便冷却时能保持原形,蜡中可加入极少量沥清粉以加深颜色,使皮面显示不出有一层蜡壳。
  此外,也可以用聚乙二醇来处理饱水皮革文物制品,如用聚乙二醇 1540 和聚乙二醇 300 的混合物溶液将皮革浸泡几天。或把皮革放在蒸馏水 100 毫升、 2 克 聚乙烯醇和 40 毫升甘油混合液中浸泡几天后,让皮革自然干燥。
  在库房环境中,皮革文物应该采用文物柜、箱、盒多层存放方式,库房温度控制在 14 -24 ℃ 之间,湿度控制在 55-60% 之间。文物柜放置防虫、防霉药剂。在陈列环境中,展柜密闭,具备调节与控制温湿度的能力。展厅严格控制灯光照明 , 光源采用 冷光源 ,照度小于 50Lux 。
    铁器的保护与保存
  古代铁器一出土就面临着生锈腐朽的问题,尤其是在地下已生锈的铁器糟朽严重,因而对铁器的保护已不容忽视。
  铁器是铁与碳的合金,铁器的组成成分有差别,含碳量的多少、熔融温度的高低、冷却速度的快慢、锻打次数的多寡、以及器壁的薄厚等方面导致了铁器不同的化学、物理性质;而且古代的铁器无论生铁、熟铁,其结构都带有微孔和腐蚀通道,这些是铁器腐蚀的内在因素。当外界条件适宜时,如水分、氧气、灰尘等都是铁器腐蚀的外部条件。
  铁器的腐蚀物是铁锈,主要是铁和氧气、氯化物、水、硫化物之间发生反应。腐蚀层中的渗碳体残余说明腐蚀除学化腐蚀外,还有电化学腐蚀。当器物埋于地下时,还有细菌腐蚀,诸种腐蚀同时发生于铁器,因而地下的铁器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无一幸免。
  铁器的腐蚀也与其他因素有关。有害气体如 CO 2 、 SO 2 、 H 2 S 、 Cl 2 等遇水形成稀酸与铁反应生成各种腐蚀物:碳酸铁、硫化铁、硫酸铁、氯化铁等,氯化铁与水分子平衡后生成新盐酸会继续循环腐蚀。空气中降落在铁器上的灰尘会吸收大气中的水分,从而增加了铁器的水含量。如果灰尘中含有盐类,还会形成电解质溶液而加速铁的电化腐蚀。
  铁器出后上面不可避免地粘附有泥土,铁器放在空气中也会有灰尘落下。对铁器上的灰尘和浮土可用干净的棉布抹掉或扫刷。坚硬的泥土可用牙签、小刀、剔针等剔除。
  铁锈尤其是铁器内部的锈蚀成分、结构等肉眼不易观察,一般须借用种种分析仪器,如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 X 光照项技术等。这些仪器探测后会清楚地显示出器物锈蚀的分布范围、蚀孔的深度和大小、锈层下面的纹饰或文字。如果不具备这些仪器,可用一些简易的方法初略分析铁蚀情况。用放大镜观察铁器的表层腐蚀情况;用钢针或金属针探测锈蚀层的范围与深度。
  对于铁器的腐蚀的速度可采取失重法和线性极化法。失重法是用样品模拟腐蚀,依据失重前后的重量差来求出腐蚀速度;线性极化法利用腐蚀电流与极化曲线的关系求出腐蚀速率。
  在铁器锈蚀检测中还要分析锈蚀层有无氯化物。同青铜器一样氯化物是铁器腐蚀的活跃因素之一。检测的办法比较简单,把铁器浸泡在蒸馏水中并加热,再取出浸泡液,加几滴 2M /l 硝酸溶液,摇匀使酸化,再滴几滴 0.12M /l 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有白色絮状沉淀出现,若有则说明含氯化物;若无可将硝酸银溶液加大到 2 毫升,再观察,如仍无白色沉淀物出现,说明铁蚀中不含氯化物。
  依据检测结果,可按锈蚀程度进行不同办法的清除。通常有机械去锈法、化学去锈法、电化学去锈法。清除氯化物方法很多。水洗法是将铁器浸泡在蒸馏水中,热冷交替,并不时更换蒸馏水,直到将氯化物洗净为止。置换法是把腐蚀铁器浸泡在 5 %的倍半碳酸钠中,每周更换一次新鲜溶液,直到浸液中检不出氯离子为止。另外一种方法是以不锈钢为阴阳两极,用 2 %碳酸钠溶液作电解质溶液,把腐蚀铁器放于两极中间,通入直流电,控制电压和电流密度,即可除掉杂质;或者分别以铅锌为阴阳极,以水为电解液,槽电压在 3 - 5 伏左右,将铁器进行电泳清洗,直到除去氯化物为止。
  铁器在保存方面,经常用缓蚀剂法来抑制铁锈蚀。铁缓蚀剂的配方很多,常用的铁缓蚀剂酒精溶液配方为:亚硝酸二环己胺 : 碳酸环己胺 : 水 : 乙醇= 10:10:1:100 ;含铁的树脂缓蚀剂溶液为:亚硝酸二环己胺 : 碳酸环己胺 : 水 : 乙酸 : 聚乙烯醇缩丁醛= 10:10:5:100:5 。铁缓蚀剂的操作程序是:先在干燥后的铁器上涂刷一层缓蚀剂酒精溶液,让其干燥,再刷一层含铁缓蚀剂的树脂溶液。
  铁器经处理后在大气中还有被腐蚀的可能,因而要即时进行表面封护。表面的封护剂必须具有防潮、耐老化、耐冲击、附着力强、无玄光等特点。传统的方法是以微晶石蜡为封护剂,把处理后的铁器浸泡在熔融的微晶石蜡中,待气泡不再冒出时,取出药物,用沾石墨粉的毛刷擦拭,以除去多余的石蜡,消除反光现象。另一种方法是:将铁器浸渗在配方比为:微晶石蜡 : 三乙醇胺 : 石油= 5:1: 10050 ℃ 的溶液中,约10 - 20 分钟即可。随着科技的发展,以高分子材料作封护剂成为趋势,一般用聚醋酸乙烯酯或有机硅树脂。
  封护好的铁器必须妥善保管。鉴于水分是铁器最大的天敌,铁器一定要在干燥的环境下保存,其周围的相对温度控制在 45 %以下,对于大型的铁器封护后还得对其裂纹、裂缝及其他断裂的部位进行修理、修复、加固等
    铅器的保存
    铅的化学性质不很稳定,暴露在空气中的铅器表面很快被氧化形成一层氧化膜,这层氧化膜可防止铅器继续氧气。而埋于地下的铅器则易受各种盐类、地下水中氧气、二氧化碳的腐蚀,表面会形成一层白色锈壳。潮湿环境中的铅器受空气中过量 CO 2 的影响,会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碱式碳酸铅,体积也会膨胀,导致器物变形、表面酥粉。另外,铅器还易受有机酸、油脂等物质的污染而产生腐蚀。铅制品的保存除了保持适当的温度和清洁的环境,还要注意器物不能放在橡木制的橱柜中。
    参考资料: 西北大学精品课程《科技考古学概论》

 

作者:yaoliyin 录入:yaoliyin 来源:原创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平凉文物信息网(www.plwwj.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65493091@qq.com 站长QQ:65493091 陇ICP备09004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