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文物信息网
平凉市博物馆 华亭县博物馆 泾川县博物馆 泾川县博物馆 文物违法犯罪举报电话:12318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内容

崆峒山古建筑群浅释

时间:2013/5/28 15:20:52 点击:

  核心提示:崆峒山古建筑群浅释赵娅利 崆峒山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地方,为天下道教名山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建筑群的文物价值、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独特厚重。 2013年5月,崆峒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

崆峒山古建筑群浅释
                  
赵娅利

    崆峒山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地方,为天下道教名山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区旅游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古建筑群的文物价值、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独特厚重。
    2013年5月,崆峒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项殊荣的获得,充分体现了崆峒山古建筑群独一无二的文物价值和观赏价值。在秦汉时期,崆峒山就有方士、道人修炼隐居;魏晋时期,已有多处宫观洞室;到北魏隋唐时,山上道教宫观已是重重叠叠。始建于唐代的上天梯是崆峒山代表性的工程,在唐贞观年间仁智禅师开凿其顶部石阶的凿痕相当古老,两旁的铁柱是历经几代分次铸就,犹如不同时代和风格的铁柱博览。唐代“八仙”之一的钟离权曾传道入崆峒,伍符云游崆峒三年,修炼成道。宋朝道人宋坡云、朱有都在山上修炼过。明朝道士张三丰、全真教道士王道成等在崆峒山创立道场,传带弟子。任全真道龙门派第十代掌门苗清阳为全山主持。自此道教在崆峒山代代相传,多达21代,坤道传至30代,全山道教宫观达40多处。
    嘉庆初年,明太祖二十子之后裔、韩藩王太妃改组山场,大兴土木。她崇敬真武,修建太和宫,山麓的问道宫先辟为“十方常住”,是全国道教十二大“十方常住”之一。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十世孙襄陵王朱澋洸为太和宫真武殿祖师造铸背光镜,直径1.23米,堪称中国镜王。为国家一级文物。皇城古建筑群始建于北宋乾德年间(公元963年至967年),核心建筑就是皇城的太和宫。元代改为供奉释迦佛,称崇佛阁。明代嘉靖年间,韩藩王夫人郭氏捐资扩建太和宫真武殿,成为全山道教宫观主要建筑,面积达200多平方米。康熙十四年(1675年),陕西提督镇守平凉的王辅臣发动兵变,大殿毁于兵燹。康熙十五年,龙门洞道士苗清阳主持修葺,基本上恢复了原貌,是此山历经劫难、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筑。明代是崆峒山建筑群发展的鼎盛时期,基本形成规模,在天梯和城阙上下,建成遇真宫、南崖宫、药王洞、三教洞、磨针观、十二元帅殿、灵官洞;献殿、真武殿、玉皇殿、太白楼、天师殿、药王殿、老君楼(壁画)、特别是在在险奇的雷神峰上修建了玉皇楼、三官殿、雷祖殿、三星殿、龙君殿、眼光殿等二十多处庙宇。使崆峒山成为西北最大的道教十方丛林,全山共有庙观四十二座,总称八台(即东、西、南、北、中、天台、灵龟台、八仙台)、九宫(即紫霄、飞升、五龙、遇真、老营、太和、王母、静乐、问道)、十二院。十二院中的十方院(即大寺),唐时为“真乘上院”,系佛教僧侣所居。还有三教洞、药王洞、玄鹤洞、广成洞、磨针观、七真观等道教胜迹。清代和民国时期,道教建筑并未停辍,大小宫观增至120多座,先后勒石立碑40余通,各种道教法器及名家书画收藏丰富,是研究崆峒山宗教历史的实物见证。
    在历史的长河中,崆峒山古建筑也遭到自然和人为的严重破坏。直到改革开放以来,才进入古建筑群保护、开发、恢复、重建的最好时期。除了部分可移动文物暂借到市区博物馆珍藏外,山上所有的古建筑群原貌全部得以恢复重建。
    崆峒山的道教古建筑群最集中和最富有代表性的是皇城和雷神峰两处。
    皇城古建筑群位于主峰马鬃山之颠,为崆峒山寺观之首。殿宇富丽堂皇,宛如古代帝王的皇家宫阙,皇城之名由此而来。皇城四围建有高5米、底宽1.5米、顶宽0.7米的城堞墙体,把整个太和宫建筑群环绕起来,只有通过石箍门洞台阶方能进入,城关紧固,气象森严。
    古建筑群依山巅地势而建,规模宏大,殿宇楼阁,错落有致,庄严端庄,古香古色,体现出自然与人工的巧妙结合。登高望远,各处景色尽收眼底。太和宫分为真武殿和献殿前后两个部分。殿有5楹、高15米、宽6米;须弥座台基高出地面3米多,挺拔兀立;殿为悬山式的砖木结构,殿顶覆以铁瓦,门窗隔扇,透雕花板,古朴典雅;殿前丹墀建筑是一组保存完好的多个时代石雕荟萃。两组陡峭光洁的垂手踏跺分列两边,中间御路石镶嵌一块三米见方的砂岩“五龙奉寿海水朝阳”大型浮雕,五龙腾跃的神态各异,须睛身尾夸张传神,有栩栩如生之感。丹墀、浮雕及台基间树有石雕护栏,石栏、柱头和石基上的石雕造型丰富多彩,琳琅满目,特别是明代和之前的浮雕图案及石狮雕像,各取神态,极为精美。殿前矗立两尊高约3米的香炉,为铁质合金铸造。献殿内供奉玉皇、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等“三清”诸神牌位,两旁和高处树悬着明清以来十数通碑碣和牌匾。真武殿内正中的神龛上塑有真武大帝高大的坐像,高2.41米,披发跣足,面容端庄,双目睿智,面貌慈祥,身着帝袍,造型生动,与武当山金顶塑像完全相似。龛座下方两侧塑有龟蛇化身造像各一尊,威严侍立,造型各异。殿内左右彩塑四大灵官站殿神。
    真武殿后建有玉皇大殿,高度宽度与献殿相当,但进深较浅。由于山巅的地盘狭小,两座大殿的距离很近,联襟而立,前后殿檐几乎相连在一起。殿内供奉玉皇的塑像。左侍金童,右侍玉女,两旁四位站殿神,执旗捧剑拱卫两厢。玉皇大殿两侧上有联袂而建的殿宇,右侧有药王殿,供奉孙思邈、吕纯阳和张三丰塑像;老君楼,供奉太上老君彩塑。阁楼内的两侧墙壁上有明嘉靖年间彩绘的太上老君八十一化生连环图画,描绘的是老子在不同时代的转世化身,其中15化生“住崆峒”,正是崆峒山黄帝问道的内容场面。如今已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左侧有近年来建筑的张天师殿。与太和宫正面相向的是登上皇城的石箍通道和矗立的一座亭阁建筑,还有与亭阁毗连的太白殿建筑,供奉太白金星塑像。
    皇城内的献殿、真武殿和玉皇殿的布局设计匠心独具,无论其前后摆布的次序排列,还是建筑规模的差异,都体现了既突出了北方神真武大帝显赫位置、又不降低玉皇大帝道教至尊神祗的蕴含,这充分体现了明代永乐皇帝时期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建筑理念,成为我国道教建筑史上的一个典型范例。
    皇城所建殿宇在风格上突出中国宫殿建筑特色,飞檐斗拱、美观大方、雕饰华丽、富丽堂皇,主体建筑献殿、真武殿和玉皇殿三座建筑,及城阙门洞以下的牌坊、过殿,均处在一条中轴线上,恰似银线串珠,连接着主体建筑和点缀性小品系列建筑。这种殿上建殿、殿内有殿、殿后藏殿的格式,既突出了主体建筑的中心地位,又形成了以点带面、群星围拱的丰富多彩的建筑格局,把道教天上人间相互对应、契合一致的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建筑群风格上也遵从主次分明、高低错落、中轴突出、左右对称、方正严整、大方美观的悠久传统。还体现了道教宫观建筑以神殿为主,以道众居室为辅的原则,构成规模庞大、功能齐全的道教宫观场所。每一建筑单元在峰、峦、坡、崖、涧的不同位置上,借助于自然景观的雄伟高大或奇峭幽深,就地取势,构造出不论单体或整体上独有的仙山琼阁的幽远意境。把皇权的威武庄严捧到极致,也把神权的神奇玄妙推向顶峰,创造了自然美与人文美高度融合的道教名山景观。
    皇城门楼上方嵌刻有明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1621年)题写的“敕赐崆峒”。门前正下面建有重檐木坊,书有“峻极於天”和“诞先登岸”横额。东西两侧分为钟、鼓二楼。门庭内有明代彩塑的王灵官彩像,哂目裂眦,姿势威武,有很高的彩塑艺术价值。皇城正下方除了清代建造的天门牌坊,还有改革开放后修建的十二元帅塑像宫殿。皇城的左侧下方有一个较大的长方形庭院,是为天仙宫,系明代四合院式的建筑。北面是轩辕楼、有黄帝塑像;南面有送子娘娘殿,内祀送子娘娘和十二生肖彩绘塑像。皇城的右侧下方有一道莽龙般点缀在悬壁峭崖上的建筑群落,就是著名的雷声峰古建筑群。
    山势险峻的雷声峰建筑群位于马鬃山东南余尾山脊,长约300余米。此山脊两面临空,峭壁千仞,风云变幻莫测;如遇天雨,雷声滚过,崖壁回荡,遐迩可闻,故称雷声峰。雷声峰建筑群,顺应山势,取法自然,山高庙险,延绵崔嵬,古松柱天,组景壮观。特别是那些悬崖峭壁之上的建筑,随山脊的起伏变化,其险峻陡峭的取势,横空驰骋的韵律,堪称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雷声峰建筑群现有道教宫殿6处,诸神塑像27尊,雷声峰九光殿石坊是崆峒山目前现存的明代建筑物中保存完整的石雕建筑。石坊位于雷声峰山巅中段,三面峭壁,地势险峻,苍松环抱,蔚为壮观。石坊建于明万历癸丑年(1613年),采用黄沙岩雕成,仿木榫卯结构,四柱三开间。瓦梭顶盖,斗拱方梁。下为浮雕人物花板,正中为明代平凉第十一世韩王朱璮瘠题写的“九光殿”匾额及“神霄玉府”题刻,匾侧浮雕八仙,下为双龙穿花和丹凤朝阳图案。左侧花板雕神仙故事,右侧为风雨雷电四神,花板下均为龙凤。中间二柱上圆雕二龙戏珠。造型逼真动人,柱下抱鼓石、石狮、石羊,全用整石雕刻。互相对称,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姿态栩栩如生。雕刻精致,刀法刚劲,神韵生动,造型逼真,千变万化之中达到了写实创作在整体风格上的和谐统一,显示了我国古代石刻工匠独有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智慧,确是崆峒山古建筑中的精品力作。
    环绕九光殿石雕群的仿木围栏,柱头上都雕刻着玲珑剔透、生动活泼的石狮子造型。姿态多种多样,大小不一,神情丰富,活灵活现,表现的是昂首挺胸、腹收臀起、鬈发翘尾、张嘴舞爪、憨态可掬的生动形象。从狮子在雕刻内容受到的青睐,可以证实民间将其当作除妖避邪吉祥物的风俗及传说。石坊整体结构严谨,雕工精美,玲珑剔透,与其后紧密衔接的雷祖殿浑然一体,特别是明确的纪年和韩王的题匾,使其艺术观赏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大为增高,弥足珍贵。殿外墙壁还镶嵌记录明代万历年间陕西龙门洞道士霍真祥主持重修时募资的11块“石碑”,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崆峒山古建筑中的宫阙庙宇集中体现了宗教建筑的风格和成就。其自然环境优美、文化积淀深厚,黄帝问道于此、秦皇汉武多次登临、文人雅士多有题咏,自然人文景观随处可见,体现了道教“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崆峒山古建筑群虽然历经沧桑变化,但其道教宫观庙宇,特别是古建筑的台基、墙体、石碑、石雕、砖雕、古木几部分的彩塑彩绘,大量地被保存了下来,为后来的恢复重建提供了坚实基础,也成为古建筑群中历史文物价值最闪光的部分。时至今日,人们来到崆峒山游览观光,只要稍加留心,就可以随时随地碰到唐宋以前,特别是元明清民国以来珍贵的文物遗存。崆峒山恢复重建的材料和工艺大都继承了原有传统,以宫观为核心的建筑主体,都沿袭了原建筑群在山体之上的位置,新建的宫观庙宇也都经过认真规划,与原建筑风格和整体布局协调一致,特别重视那些占峰踞险的岩庙建筑,既充分利用了峰峦的高大雄伟和崖洞的奇峭幽邃,又要使每个宫观建造都能找到峰峦岩洞间的合适位置、造型、比例和色彩。在设计方案上充分利用了地形特点、巧妙布局,各具特色,追求整体协调统一,互相呼应,使建筑与周围林木、岩石、溪流互相融合,相互辉映,构成天然的瑰丽图画。崆峒山的这种在实践中形成的建筑理念做法,使古建筑群的恢复重建工作保证了健康有序,达到了建筑学肯定的比较完美的境界,增添丰富了道教名山的历史、文化、科学及美学内涵。崆峒山古建筑群总体规划严密,主次分明,布局合理,大小有序,错落有致。崆峒山古建筑群用材广泛,各项设计、构造、装饰、陈设,不论木构宫观、石作岩庙,以及木雕、石雕、泥塑等各类神像,都做到了工程技术与艺术要求的结合统一,处处体现出设计者和建设者虔诚的辛劳汗水和天才的智慧的心灵创造。
    崆峒山皇城古建筑群是明代组群建筑的重要部分,体现了明代工匠们高超的建筑理念和水平。在地段规定的独特环境下,把已经成熟和定型的做法,巧妙地作出重新调整安排,创造出了皇城建筑群独有崭新格局。献殿、太和宫和玉皇殿的结构最具匠心。太和宫的位置由于地形所限,必须提高台基的相对高度,石条箍筑的宏伟基座明显提高了真武大帝的位置。但献殿中的主神牌位还是突出了玉皇大帝的存在;玉皇殿虽然规模基座比不上太和宫,但坐落在太和宫的后面,从传统上也是完全是合情合理的,因为任何建筑群体中最大的神祗必须处在最后边的殿宇。明代工匠在特殊的地段上进行的空间组织和巧妙安排的无比智慧,表现出他们恰当平衡各种理念的智慧,也表现出准确掌控建筑艺术的高超能力。皇城建筑群是明代道教院落建筑的卓越创造,为后来的重建恢复工作奠定了牢固基础,也成为崆峒山古建筑群这个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确立的重要因素。
    崆峒山除了道教古建筑群外、佛教建筑群落也很壮观。在中台塔院修建法轮寺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楼,重修灵龟台,建文殊菩萨殿、茶庵寺、莲花寺,天台山建观音阁,西台建菩萨殿,以塔院、莲花寺为中心的佛教建筑规模宏大、档次高超。塔院保存的宋代石经幢、唐代砖雕、宋代凌空塔、缅甸玉佛,都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
    1990年10月,清华大学教授、建筑专家朱畅中和北大教授谢凝高考察时,为其崆峒山古建筑群题词“奇险灵秀,古朴精巧”,准确界定了其风格在全国同类建筑中的个性特点。应该说,皇城、雷声峰古建筑群不仅在崆峒山占有突出位置,而且在我国道教建筑丛林里也有一席之地,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深入研究我国古代的宗教哲学思想,解剖民族建筑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具有重要的资料及实物借鉴价值。

                       (作者系平凉崆峒山管理局文物管理所所长) 

                                  2013年5月26日

作者:赵娅利 录入:赵娅利 来源:原创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平凉文物信息网(www.plwwj.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65493091@qq.com 站长QQ:65493091 陇ICP备09004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