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文物信息网
平凉市博物馆 华亭县博物馆 泾川县博物馆 泾川县博物馆 文物违法犯罪举报电话:12318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相关资料 >> 文博百科 >> 内容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连辑的讲话

时间:2015/7/14 9:07:19 点击:

  核心提示:在甘肃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启动实施暨第一次现场推进会议上的讲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连 辑2015年5月23日同志们:今天我们召开甘肃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启动实施暨第一次现场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启动实施“历史再现”工程。为了使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再现”工程,对这项工程的实施有明确的感性...

在甘肃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启动实施

暨第一次现场推进会议上的讲话

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2015523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甘肃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启动实施暨第一次现场推进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启动实施“历史再现”工程。为了使大家更加深刻地理解“历史再现”工程,对这项工程的实施有明确的感性认识,我们将会议地点确定在了现阶段工作基础较好、博物馆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张掖市。今天上午,我们组织大家观摩了7个博物馆,下午又安排了7个单位发言。首先,我要对张掖市为会议顺利召开所做的充分准备、提供好的现场和经验给予肯定。去年我们提出“历史再现”这个概念以后,我就和张掖市的主要领导做过多次沟通,希望张掖在博物馆建设方面寻找一个思路、制定一个规划、想出一套办法,至少建设100座各种类型的博物馆,刚才黄泽元市长把张掖的做法给大家做了总体介绍,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张掖市在两个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一是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工作进展取得了突破。已经形成了博物馆聚落建设的理念和规划,有了顶层设计、有了整体遵循,有着很强的计划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效避免了随意性、盲目性。我想,到2020年其成果一定会大于这个规划。二是在实践中探索,博物馆建设取得了突破。以过去的传统观念,大家认为博物馆是由文物部门抓的,只有国家投资的、体制内的、综合类型的博物馆才叫博物馆,使大家的思想受到了局限。其实从国外看,国家办的综合类博物馆只占少数,大部分都是中小型的、行业类的以及社会力量举办的各种类型的专题特色博物馆。这两年,张掖市除了抓市级综合类博物馆建设之外,还集中抓了县级综合类型的博物馆,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探讨了举办行业、民俗、民办博物馆的一些路径,今天大家看的这7个馆,各种类型都有,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我们通过张掖这个典型,主要是帮助大家理解实施“历史再现”工程的目的,让大家看到,这项工作说起来难,但真正抓起来还是容易找到切入点的,只要大家下功夫抓,还是能够抓出成效来的。为了进一步增强大家做好这项工作的信心,让大家更好地理解省政府印发的《甘肃省实施文化遗产“历史再现”工程的意见》、省“历史再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的《甘肃博物馆分类及设立标准》及《“历史再现”工2015年度工作安排意见》,我们还安排7个地方或单位从不同方面做了交流发言,大家讲得都很典型,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下面,我对“历史再现”工程的启动实施和推进落实,再讲些意见。

一、提高认识,充分把握实施“历史再现”工程的重要意义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资源宝库,地上地下分布和保存着丰富珍贵的文物。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壮丽的山河既是祖先馈赠给我们赖以生存发展无比珍贵的特殊资源,也是指引我们走向繁荣复兴的精神力量。因此,抓好“历史再现”工程,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甘肃丰富独特的文物资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一)实施“历史再现”工程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文物保护重要论述精神的重大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就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多次就加强文物保护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自觉、对文物工作的高度重视,凸显了文物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既是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动员令,也是指引我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基本遵循。对于习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的重要论述,我们每个人,特别是领导同志必须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提高对文物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并且要把它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扎扎实实、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习总书记文物保护重要论述精神的主旨是“留住历史根脉,传承中华文明”,作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创新,“历史再现”工程实施意见紧扣这一核心要义,与习总书记提出的强化文物保护责任、树立正确保护理念、合理利用文物资源的要求高度契合,同时就具体贯彻落实的路径措施做了积极的引导和部署,是一个很好的抓手。各地、各部门要以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历史责任感,以习总书记关于历史文物保护的重要论述精神为根本指导,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精神,全面实施好“历史再现”工程,切实完成今年的工作任务,结合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五年规划制定,科学规划好后五年的深化发展,确保按期实现“历史再现”工程,全面展现我省历史文化风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总体目标,以实际行动为保护遗产、传承文明贡献力量。

(二)实施“历史再现”工程是实现“三业”并举,使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抓手

甘肃是全国文物资源大省和在世界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大省,文化、文物工作意义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影响深远。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充分体现了甘肃作为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对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责任担当。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推进,包括文物保护与大遗址保护在内的各板块建设工作均已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历史的意义在于回望,阐释与展示是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整个过程的组成部分和应有之义,保护研究与展示利用有机统一、不可偏废。王三运书记强调指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首先要抓好文物资源的保护,不断提升各类文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展示利用水平,切实把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基业保护好传承好,做到祖业、事业、产业,“三业”齐抓、“三业”并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实施“历史再现”工程,就是要以遗产展示和文化传承为核心,以博物馆建设为载体,以服务教育为目标,激活文化、文物资源的生命力,再现历史,服务当下,展望未来,真正使陈列在陇原大地上的各类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科学统筹做好保护祖业、发展事业、促进产业,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实施“历史再现”工程是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纵深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在我省贯彻落实的重要支撑

实施“历史再现”工程,是推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的重要成果,是我们不断深化对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实践认识和不断创新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模式的结果。当前,我们已经把“历史再现”工程与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了,抓住了“一带三区”建设的重点。我们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当中提出的“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工作布局,核心就是文物保护、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这三个大类型,每个类型都确定一项工程作为工作的切入口,针对文物保护我们启动实施了“历史再现”工程,涉及到十三个板块中的五六个板块的工作,所以这是我们的具体抓手;第二项工程就是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乡村舞台”工程,也涉及好几个板块,所以抓住“乡村舞台”建设也会拉动相关几个板块的建设;第三项工程是“文化集市”,主要解决文化产业发展的问题。只有这三大工程如同“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解决王三运书记提出的祖业、事业和产业“三业”齐抓、“三业”并举的问题。“历史再现”工程看上去是抓一件具体事——“盖点房子、展点文物”,本质上却是抓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整体建设,三分天下有其一,抓一个工程可以拉动五六个板块的发展,这就是它的重大意义。今后,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推动和事业的发展,“历史再现”工程的内涵和意义还会延展和扩大。在习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实施中,我省又争取了“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这块金字招牌。甘肃赖以支撑这些大的国家战略和发展平台的基本条件就是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挖掘、整理、再现、利用、展示等,我们之所以能把这些大的项目争取下来,这和甘肃丰富而深厚的文化遗产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抓“历史再现”工程,将会有效支撑“一带一路”战略,有效支撑“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有效支撑“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建设,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希望大家能对这项工作有一个宏观的、全局的、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四)实施“历史再现”工程是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这充分说明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所蕴含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支撑,必然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既为如何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提供了基本遵循,也为文化遗产事业进一步融入社会、传承文明、贡献力量指明了道路。实施“历史再现”工程,就是要让文物说话,让文物资源充分发挥人文优势,让文物工作全面融入社会发展;就是要坚持继承弘扬,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就是要坚持创新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展示教育普及工作,使中华传统美德与新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共同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是要坚持交流互鉴,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在国内展示弘扬中国特色、中国精神、中国气派,在国际上紧密配合“一带一路”大战略,增强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为我所用。

二、关于下一步的工作

“历史再现”工程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工作任务相对艰巨,对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而言都是重大的挑战,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改革创新,更加注重统筹安排,更加注重方式方法,善于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点,逐步扫除制约“历史再现”工程顺利实施的深层次矛盾或障碍。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准着力点,形成突破口。

(一)抓好顶层设计,突出地方特色

施“历史再现”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构建我省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所提出的重要决策与重大举措。《意见》的内容是经过充分论证和认真研究的,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任务分期、政策措施、管理要求、保障措施等多个方面对全省文化遗产资源的展示利用方式进行了创新探索,对如何更为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功用和综合效益进行了科学擘画,已经搭建起了系统完整的总体顶层设计架构。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的《甘肃博物馆分类及设立标准》,既契合了《文物保护法》、《博物馆条例》等法律法规精神,又充分考虑到了我省实际,在许多方面都进行了探索与创新。各市州、县区及有关部门要深入准确地领会省上《意见》的主要精神,充分借鉴张掖在博物馆聚落建设方面的成功做法和典型经验,紧密结合2015年任务分工和各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精心谋划,做好相应层面的顶层设计;各市州要抓紧编制本地区的“历史再现”工程规划,形成具体的工作思路和实施方案,抓好落实,确保今年全省博物馆总数达到350个、2020年达到1000个的总体目标如期实现。

各地要根据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一带三区”建设布局,在保障全省“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体系完整框架的前提下,各有侧重、各有特色、各有亮点,突出敦煌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周秦文化、农耕文化、石窟文化、长城文化、边塞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十大甘肃文化品牌,以点带面,整体推进我省的博物馆集群建设。要充分参照《甘肃博物馆分类及设立标准》,11类标准中选取若干重点作为主攻方向,突出地方特色,尽量避免雷同;结合“历史再现”工程的空间布局和各自的地理位置、城市定位和资源禀赋,以特色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发挥传统优势,凸显地域特色,形成各有特点的区域性博物馆体系和文化品牌。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兰州都市圈文化产业区和陇东南文化历史区要重点建成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氛围和文化娱乐休闲功能的特色博物馆聚落。张掖武威等历史文化名城要走特色化大博物馆之路。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要着重依托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土人情,构建民族民俗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体系。拥有级别高、价值重要的各类大遗址的地方,要着力在遗址展示上实现突破。白银、金昌、嘉峪关等工业城市,还要突出工业遗产的展示利用,充分发掘蕴藏的工业文化与时代精神。

(二)明确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

实施“历史再现”工程,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循序渐进,遵循“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有后优”的发展思路。先易后难,是博物馆建设的基本路径;先简后繁,是博物馆建设的发展过程;重点和关键是先有后优,就是先解决博物馆“有没有”的问题。要在遵循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适当调整博物馆准入门槛,使基本符合办馆条件的博物馆尽可能多地都纳入“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体系。当前,“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的建设重点是抓存量,各地可以参照张掖经验,既可以将濒危文物古建筑或古民居进行修缮整治后,举办与其文物价值内涵相得益彰的专题博物馆;也可以探索在旧城改造和小区建设中预留必要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举办各类特色博物馆。对于行业博物馆,相关部门要主动承担任务,挖掘潜力,发挥优势,结合自身特性、管理对象和区域代表性文化,整合各类产业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创造条件,优先建设我省古生物化石、科技、工业、农业、城建、交通、矿产、森林、水利、对外友好和生态环境等行业博物馆,全面展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历程和现代化面貌。要大力推动民办博物馆发展,使更多私人收藏为社会所共享,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大力扶持“乡村记忆”博物馆建设,突出不同乡镇的历史文化特点和人文资源特色,将其与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舞台”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多元化和普及化,形成集聚效应,产生倍加效果。

解决了“有”的问题,就要解决“优”的问题,也就是提高博物馆质量特别是展示利用质量。一是不断创新和丰富展陈内容。依照我个人的理解,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就是成体系地展示历史文化,展示社会发展变革的历程,展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巨大变迁。我们既要立足本土,深入发掘地域特色文化,形成各有特点的区域性博物馆体系和文化品牌,推出一批文化底蕴深厚、传播正能量的精品展览;又要加强调研和引导,把本地区收藏者手中成体系、有规模、上档次的特色藏品充分展示出来,比如张掖市计划建设的自行车博物馆、照相机博物馆等,就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督促指导“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加强行业自律,依法办馆,杜绝来源不合法的藏品或赝品流入博物馆,避免造成负面影响。二是有效利用,充分发挥博物馆综合效益。博物馆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现在有些地方的国有博物馆,投入很大,藏品也很丰富,但是缺乏观众,在很大程度上与我们建设和发展博物馆的理念滞后有关。“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要发挥后发优势,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融合,凡是已经授牌的博物馆必须按照有关法规正常向社会开放,接待观众和游客,这是一个基本要求;各地要进行市场细分,在遵守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坚持文化遗产公益属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将可看性较强的重点博物馆打造为具有较高人气的旅游景点,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各地及有关部门要指导博物馆加强与教育部门的联系与合作,使之成为培养青少年动脑动手能力、学以致用、寓教于乐的第二课堂和教学实践基地。三是积极打造智慧博物馆。借鉴推广敦煌研究院经验,广泛运用数字化、多媒体、虚拟漫游等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传统藏品展陈模式的时空限制,逐步构建现代化的博物馆智能生态系统;在实体博物馆中开辟数字展厅,建设开放式的网上虚拟博物馆,实现特色藏品和优秀主题展览的在线展示;通过模拟复原和建设考古遗址公园的办法,着力解决像大地湾、悬泉置、大堡子山秦公陵园这类价值突出的古遗址、古墓葬存在的地表遗存较少,信息容量有限,可看性不强的问题;大力组织开发文博创意产品,做大做强相关产业;努力实现“历史再现”工程载体由线下到线上,由馆内到馆外,由城市到乡村,由实体到虚拟的拓展延伸,使全省珍贵的文物资源和多彩的文化资源得到更为有效的保护和更加充分的展示。四是拓展运营模式。“历史再现”工程的重点是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将来大部分馆都是民办性质,要允许和鼓励它们拓展运营模式,在做好基本陈列展示发挥社会效益的同时,合理划分博物馆功能区间,适当引入具有一定文化气息、符合“历史再现”工程基本理念的经营性增值项目,比如文化休闲服务、创意产品研发销售等,进一步增强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和文化消费。五是做好活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不仅陈列展示历史文物,有很多在建的或拟建的博物馆主要展示活态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这就赋予了有关博物馆抢救保护和研习传承的职责,各地及有关部门对此要引起高度重视,要求博物馆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好古老技艺的保护传承工作。

(三)坚持多元化发展,鼓励社会广泛参与

“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体系之大在于其包容性强、涵盖面广、功能丰富、主体多元、形式灵活。要顺利实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全省的博物馆网络体系,形成对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要支撑的总体目标,促进全省博物馆事业全面快速发展,坚持多元化发展,最大限度地吸引全社会广泛参与是必由之路。从实施主体上讲,要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性,要有效激活相关部门的能动性,要广泛调动相关行业、事业单位、社团、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从各自职责、领域和能力、需求出发共同参与“历史再现”工程的推动实施。从博物馆类别上讲,要根据各地的文化资源禀赋,使历史文化类、民间民俗类、自然生态类和非遗类博物馆百花齐放,建设和发展有特色、接地气,富于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多品类博物馆。从场馆规模上讲,要有大有小,有主有从,形成高低搭配,点线面结合的博物馆聚落或集群,要注重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不要在规模上贪大求全,在硬件上设置过高门槛,将众多受众面广、形式灵活、生命力强的小微型博物馆拒之门外。总之,各地各部门要勇于突破以往常规,主动服务、主动作为,把“历史再现”工程实施融入全局工作,不要把“历史再现”工程的任务全由政府包办,不要全部压在文物部门,更不要全部建成历史文化类的综合性博物馆,而是要合理规划、科学统筹,形成优势互补、内容丰富、多元一体、多管齐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发展格局。

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博物馆建设方面,要善于创新体制机制。政府不要大包大揽、过多介入,主要是做好顶层设计、做好组织协调服务、做好政策配套,提供必要的支持。可以借鉴张掖经验以及省内外其他公共工程的成功做法,采取PPP模式,将部分政府责任以特许经营权的形式转移给企业等社会力量,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和社会力量的投资风险,双方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我们搞“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建设,主体在民间,包括资金和藏品,各地可以考虑采取这种形式推进博物馆建设,实现互利双赢。我们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在实施“历史再现”工程时大胆改革创新,敢想敢干,先试先行,要舍得把公共资源配置给社会、配置给民间、配置给个人,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是加强指导和监管。

(四)落实配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引导管理

公益性、社会性是博物馆的本质属性,“历史再现”工程的实施由政府主导,总体目标能否顺利实现,关键要看市、县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能不能落实到位。各级政府要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对省上《意见》中提出的5个方面的政策保障措施进一步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执行力,给相关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提供发展博物馆的具体指引和保障支撑。国有博物馆建设一般都纳入各级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的纳入了地方财政预算,而社会力量兴办的博物馆资金、技术、人才、场地都有所欠缺,特别需要我们大力扶持,把有关用地优惠、馆舍条件改善、经费补助和对口帮扶的具体措施落到实处。总的来说,博物馆建设的瓶颈主要还是资金问题,一般的小型博物馆或专题博物馆不需要太多投入,真正运转起来成本并不是很高,主要是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可能需要投一点钱。我们搞的“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大体上都应以中小型为主,更好地分散和减轻资金投入压力;在资金来源上,可以尝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主要是激发社会活力,以企业投资、社会捐助等形式为主,加大博物馆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力度,提高“历史再现”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效率

各级“历史再现”工程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切实加强对博物馆建设的引导和管理。一是依法规范和加强管理。做好“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项目储备,加大调研、论证、培育力度,成熟一批,挂牌一批;根据《博物馆条例》及《甘肃博物馆分类及设立标准》,建立和完善“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管理制度体系;本着“宽进严管”的原则,探索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奖优罚劣,对藏品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社会效益较为明显的博物馆给予重点扶持,对运营不善、发展乏力甚至存在违法违规现象的博物馆要坚决叫停整顿直至摘牌。二是加大对口帮扶力度。结合实际情况,牵线搭桥,让国有博物馆与行业及民办博物馆结成对子,传经送宝,开展业务培训和经验交流学术研讨,不断提升行业及民办博物馆整体水平。三是做好宣传推广。积极推广“历史再现”工程博物LOGO标识,扩大覆盖面和传播面,适时组织开展“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陈列展览、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的评选表彰活动把“历史再现”工程打造成我省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精品工程。四是加强研究。“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要以研究为基础,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全面再现历史,科学传承文明,将各类文化和自然资源的价值内涵真实完整地阐释出来,给予游客和观众系统化的知识信息与文化给养。

最后,重点强调一下督促落实工作。各地要加大督查力度,认真落实年度工作计划中分解的任务,既要保证速度和质量,也要坚决杜绝滥竽充数现象。各地各部门要根据需要多开现场推进会,总结实践经验,安排部署工作任务,推动“历史再现”工程建设任务落实。要着力实行典型推动,加强示范引领。全省调度会每半年召开一次,省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关注各地“历史再现”工程的进展情况,选定工作推动快、成效突出的地区作为下一次召开调度会的地方,组织大家观摩学习。各地也要视情况召开重点工作调度会或现场办公会、现场观摩会,交流工作经验,形成学习借鉴、竞相赶超的良好局面。要着力实行调研推动,及时化解难题。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关注各地各部门“历史再现”工程推动实施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了解需求,组织开展适当范围、规模的调研咨询和学习考察,逐一破解难题,推动各项工作不断深入开展,确保“历史再现”工程博物馆建设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的同步实现。

同志们,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大背景下,积极推动实施“历史再现”工程对于将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引向深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特殊作用。各市州要紧密结合“一带一路”大规划要求,紧扣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主题,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今年重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的安排部署,抢抓机遇、迎难而上,以积极有为、善做善成的态度与方法,将“历史再现”工程各项任务逐一落实到位。要把“历史再现”与“乡村舞台”、“文化集市”建设同步研究、统筹安排,使“祖业”、“事业”、“产业”实现三业融合、联动发展。要把“历史再现”工程与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两大板块工作任务结合起来,有效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统一,不断增强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动力,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使文化遗产保护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以实际行动向省委省政府、向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向“一带一路”大战略、向全省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谢谢大家!

 

作者:省文物局 录入:yaoliyin 来源:原创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平凉文物信息网(www.plwwj.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65493091@qq.com 站长QQ:65493091 陇ICP备09004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