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文物信息网
平凉市博物馆 华亭县博物馆 泾川县博物馆 泾川县博物馆 文物违法犯罪举报电话:12318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内容

甘肃庄浪释迦院塔地宫清理简报

时间:2011/5/23 11:35:55 点击:

  核心提示:甘肃庄浪释迦院塔地宫清理简报平凉市文化局 平凉市博物馆 庄浪县博物馆 崇信县博物馆 2005年9月26日庄浪县水洛城释迦院塔地宫被盗掘,县博物馆闻讯后,立即组织人员对地宫进行了保护,并向省、市、县文物主管部门报告。10月9日平凉市文化出版局抽调崇信县博物馆陶荣,平凉市博物馆杨拴平二同志,会同庄浪县文...

                                     甘肃庄浪释迦院塔地宫清理简报
                        平凉市文化局  平凉市博物馆  庄浪县博物馆  崇信县博物馆

    2005年9月26日庄浪县水洛城释迦院塔地宫被盗掘,县博物馆闻讯后,立即组织人员对地宫进行了保护,并向省、市、县文物主管部门报告。10月9日平凉市文化出版局抽调崇信县博物馆陶荣,平凉市博物馆杨拴平二同志,会同庄浪县文体局、县博物馆工作人员组成清理小组,对地宫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现将清理情况报告如下。
                                      一.释迦院塔与地宫形制
    释迦院塔位于庄浪县水洛镇王庄村,地处二郎山南面、水洛南河北岸的寺坪原上,地势东高西低,水洛南河自东向西流过。据调查和群众反映,八十年代初寺坪原周围常有宋代窖藏遗物出土。释迦院塔创建时代无考,据出土的地宫石棺铭文记载,该塔在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前名“释迦院塔”,有无寺名,无有记载。寺院、塔为早期被毁,仅存地宫。
    该塔地宫曾两次被盗,第一次为早期被盗,在地宫顶部留有一盗洞,文物基本被盗空,盗洞用方砖封堵。这是第二次被盗,地宫内石棺被搬出,北壁正中一佛、左右胁侍弟子砖雕已被撬下,因群众发现,盗贼弃物而逃。
塔基东西残宽约8.5米,南北由于五十年代农田基本建设毁坏不清,深3.5米。顶层为0.3米的灰褐色扰土层,下为夯土层,系挖掘出原土层,再回填夯打而上,土层厚度4至10厘米不等。地宫砌筑在夯土层以下的塔基中心,距地表深5.7米,坐北向南,偏东5°,以砖、泥浆砌筑,由宫道、宫门、宫室三部分构成。宫道位于宫门南端,前部由于早期挖残,形制不清,残留部分为长方形竖井式。底部残长2.5、顶宽0.7、底宽 0.8米,道内填土扰乱,未扰乱处为五花土。宫门为拱券形,外部用黄土夯筑而成,进深0.9米,内部条砖砌筑拱门,高1.15、宽0.8米,在0.9米处出沿向上用楔形条砖砌筑为拱形顶。从清理情况看,宫门下部残留封堵墙,分四层干摆而成,由外向内依次为不规则夯筑土块、板瓦、方砖夹杂条砖。所用砖有大小两种,方砖长宽均为32、厚5.5厘米,条砖长32.5、宽18、厚5.5厘米,板瓦长33.5、上宽21、下宽22.5、厚1.5厘米。
    宫室位于宫道北端,平面呈正方形,长1.9、宽1.87米,四角有角柱,除南壁中部设有宫门,其它三面结构基本相同。周壁由底向上平砌13层素面条砖,其上平砖出沿,然后凹入镶嵌正方形砖雕13块,东、西壁各4块,北壁5块,各砖雕间隔有条砖,条砖两侧刻磨,呈“T”形。砖雕往上依次为平砖、半圆形瓦垅和二层菱角牙子,屋面出沿较深。再往上为15层平砖,分别叠砌向内收,形成八角攒尖式顶,顶端用一方砖覆盖收合,正中有一孔,宫顶至地面高2.5米。地宫地面方砖夹杂条砖铺陈。
                                        二.宫室砖雕和题记
    1、菊花纹砖雕一块,镶嵌在西壁1号。雕刻折枝菊花一株,中间一朵菊花绽开,周围枝繁叶茂,刻工精细。
    2、牡丹花纹砖雕三块,分别镶嵌在西壁2号、北壁1号、东壁3号。分别雕刻绽开着的牡丹花各一株,形象生动,线条流畅。
    3、环钱纹窗棂砖雕二块,镶嵌于西壁3号、东壁2号。形制、纹饰均相同,长方形窗框内饰环钱纹窗棂。
    4、仕女掩门图砖雕二块,镶嵌于西壁4号、东壁1号。形制、纹饰基本相同,中间设两扇板门,一扇紧闭,一扇半掩,一绾髻仕女身着对襟短襦,下穿长裙,双脚站立于门内。
    5、左、右胁待弟子砖雕二块,原镶嵌于北壁2号4号已被盗贼撬下,现保存县博物馆。形制基本相同,均侧立面向佛祖。圆目,高鼻,嘴微张,双耳垂肩,双手合于胸前,身着双领袈裟。
    6、释迦佛坐像砖雕一块,原镶嵌于北壁3号。已被盗贼撬下,现保存县博物馆。佛螺发高髻,圆目,高鼻,双耳垂肩,左手置脐前,大母指与中指相捻竖立,其余三指舒展,右手抚膝,作降魔印,身着袒右袈裟,结跏趺坐于莲花台上,下有莲茎和叶。
    7、莲花纹砖雕一块,镶嵌于北壁5号。莲花中间雕刻莲蓬,两侧衬有硕大的荷叶和莲蕾,纹饰繁缛华丽。
    8、拴马图砖雕一块,镶嵌于东壁4号。马颈前伸,府首,竖耳,环眼,颈部披鬃修长,颈下悬巨缨,体长肢健,马背微凹,臀部微隆,长尾绾结,辔、鞯、鞍、镫齐全,马站立拴于立杆上。
    9、手印方砖三块,出于宫门封堵砖内。
    地宫周壁有刻铭九处,字体为楷书,分别位于:东南角柱西面竖刻铭文一行,为:“清信男弟子朱洪为贫□”。拴马图砖雕右上竖刻“朱洪”。东壁仕女掩门砖雕右侧竖刻“吴二”。左侧胁侍弟子砖雕左上竖刻“陈王留”,右侧竖刻□氏、□氏。姓氏字迹不清,为白灰填抹。释迦佛坐像砖雕左上竖刻“郭氏、康氏、张宝”,右上竖刻“王氏、张氏、贾氏”。右胁侍弟子砖雕左上竖刻“王诚”。西壁仕女掩门砖雕左上竖刻“蔡士元”。墨书题记二处,字体为行书。宫门上部第一层平砖中间墨书“张行□”。北壁第二层平砖偏东墨书“康”。拱卷门内两壁有对称墨绘,漫漶不清。
                                          三.出土遗物
    1、石棺
    石棺被盗未遂,清理前已被县博物馆追回保存。棺为灰色砂岩质,表面通体施黑彩。长99、前部通高87、后部78、前宽64厘米,总重约400公斤。通体由棺盖、棺体、棺座三部分组成。
    棺盖为七面形,前挡中间阴线刻一坐佛,螺形发髻,额有白毫,弯眉,圆目,高鼻,双耳垂肩,头后有圆形头光,双手做禅定印,着袒右肩袈裟,结跏趺坐于莲座上,身后有圆形背光,左右两侧各有一朵祥云纹。外圈双线框内饰一周阴刻忍冬纹。后挡有楷书刻文11行,共74字,为:“大宋元祐/元年岁次丙寅拾月壹日乙酉/朔施主李利涉刘泽等/贰人舍水洛城释迦院塔下葬/佛骨石棺壹座岁改年/移愿不毁於寔故志/施主李利涉/施主刘泽/进士刘中下书/石匠李政刊”。前后挡凿有壶门状抓手各2个。盖两侧阴线刻卷枝牡丹花纹,盖内凿内,口沿四角各有一高0.5、宽2厘米的方凸,为盖、体扣合之用。
    棺体长方形,前高后低,下连长方形出沿棺底。棺内凿空,为供奉佛骨等。前挡中间阴线刻出两扇门扉,上有圆孔28个,呈不规则状排列,疑有镶嵌物。门左右两侧,分别阴线刻一尊护法天王像,头戴花盔,身着铠甲,腰系宝带,足蹬云靴,左侧一手执剑,一手握拳;右侧双手执鞭,守在门两旁。后挡有楷书刻文10行,共48字,为“释迦院/修塔主讲经/律沙门定芝/小师志才/本邑户民助酒会人数/郑仕宗王信/赵远高安/张和梁仕明/杨义刘密/李吉吴显”。棺体两侧分别阴线刻出内容相同的板门、格扇门、牡丹团花等。棺底出沿上有一周距离不等的小孔,深2厘米,为装置围栏、望柱之用。围栏已被盗贼破坏严重,从宫道及宫室扰动土中清理出少量残件。沿下凿刻双层仰莲瓣一周。
    棺座为长方形须弥座状,束腰部位凿刻壶门12个,左右两侧各4个,前后两端各2个。座身呈三层阶梯状,阶面素平。棺座上下部均凿空,未透。
    2、陶瓷残片
    从宫道和宫室扰动土中清理出少量灰陶钵,灰陶器座、釉陶炉足和白釉碗等残片,十分零碎,无法复原。
                                               四.结论
    释迦院塔地宫虽多次被盗掘,但其地宫以及出土的石棺为研究释迦院塔建造史和北宋时期瘗埋佛骨的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释迦院塔地宫为宋代元祐元年(1086)年瘗埋佛骨而建。地名释迦院,塔名释迦院塔。现在此地名叫寺坪原,据说是因有寺院而得名,寺院已荡然无存,寺为何名,始于何年,毁于何时,无从考知。
    2、根据释迦院塔基及地宫的结构,地宫的建造是先将塔基深掘约6米,然后砌筑地宫,回填黄土、夯打,再修塔。
    3、释迦院塔地宫和宋代元祐元年石棺是佛骨瘗埋制度中又一典型实例。宫室结构考究,坚固玲珑,石棺、砖雕刻制精美,图案生动,线条流畅,是十分珍贵的艺术珍品。在平凉乃至甘肃尚属首次发现,为研究宋代佛骨瘗埋制度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庄浪县释迦院塔地宫抢救清理中,得到了庄浪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县文体局、县博物馆的全力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参加此次抢救清理工作的有庄浪县文体局石峰、县博物馆马广浩、罗进宝、霍琳、李多才、刘继涛、王晓峰、李晓红、平凉市博物馆杨拴平和崇信县博物馆陶荣等同志。
执笔:陶  荣
绘图:陶  荣
摄影:杨拴平
(由于篇幅有限,图纸、照片略)
(发表于《陇右文博》2006年第1期)

作者:崇信县博物馆陶荣 录入:崇信县博物馆 来源:原创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平凉文物信息网(www.plwwj.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65493091@qq.com 站长QQ:65493091 陇ICP备090040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