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凉文物信息网
平凉市博物馆 华亭县博物馆 泾川县博物馆 泾川县博物馆 文物违法犯罪举报电话:12318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 内容

平凉市文物管理局关于转发《国家文物局关于落实文物保护单位游客承载量相关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时间:2013/9/24 15:28:03 点击:

  核心提示:现将国家文物局《关于落实文物保护单位游客承载量相关工作的通知》(文物保函〔2013〕943号)转发你们,请认真学习,研究制订有效措施,做好游客管理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

平凉市文物管理局
关于转发《国家文物局关于落实文物保护
单位游客承载量相关工作的通知》的通知

各县(区)文广局,市直有关文博单位:
    现将国家文物局《关于落实文物保护单位游客承载量相关工作的通知》(文物保函〔2013〕943号)转发你们,请认真学习,研究制订有效措施,做好游客管理工作。现就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请各县(区)文广局、市直有关文博单位于9月28日前将本辖区所有对公众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报我局,基本情况以2012年数字为准,具体内容见附件2。
    二、各县(区)文广局要指导本辖区所有对公众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文物资源和旅游发展状况评估,制定预约参观、错峰参观等管控措施及应急预案,并于2014年底前将相关制度和应急预案上报我局备案。市直有关文博单位制定的相关制度和应急预案直接报我局备案。
    三、凡属于世界文化遗产、文物本体或所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旅游空间为封闭或半封闭、重要或热点旅游景点的文物保护单位,要在文物资源和旅游发展状况评估的基础上,借鉴相关单位此类工作的成功经验,有计划的开展游客承载量研究,尽快确定承载量控制标准和应对措施,并在日常管理中贯彻执行。
    联系人:姚丽英,电话:8221976、18993359862,电子邮箱:420624154@qq.com。
    附:1.国家文物局《关于落实文物保护单位游客承载量相关工作的通知》;
        2.对公众开放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统计表


                               平凉市文物管理局
                                 2013年9月24日


国家文物局
关于落实文物保护单位游客承载量相关工作的通知


文物保函〔2013〕94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局(文化厅):
  近年来,依托文物资源的旅游业发展迅猛,对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给文物保护带来巨大挑战。为推动文物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敦煌研究院为代表的文物保护管理机构长期以来开展了大量研究和实践。自2001年起,敦煌研究院连续十余年致力于游客承载量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为石窟类文物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文物保护单位游客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63号)关于合理确定文物景区游客承载标准等要求,切实加强文物旅游管理工作,现将敦煌研究院有关敦煌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研究的材料转发你局(厅),请认真组织学习,指导各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机构,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做好游客管理工作,并于8月15日之前将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落实措施和相关工作计划上报我局。具体意见如下:
  一、凡对公众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均应开展文物资源和旅游发展状况评估,分析旅游对文物保护的影响和作用,研究制订有效措施,提升游客管理水平,尽可能降低旅游带给文物保护的风险和不利影响,确保文物安全。  
  二、以下几种类型开放的文物保护单位,应在评估工作基础上,重点开展游客承载量研究,合理确定游客最大日容量、最大瞬时容量等游客承载量控制指标,向社会公布并在日常管理中切实执行。
  (一)世界文化遗产;
  (二)文物本体较为脆弱的,如土遗址、壁画类文物保护单位;或所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如高原、沙漠地区的文物保护单位;
  (三)游览空间为封闭或半封闭的,如石窟、古地道、古塔等类型文物保护单位;
  (四)重要或热门旅游景点,或原址开放为博物馆、纪念馆的。
  三、应通过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研究确定游客承载量控制指标,明确预约参观、错峰参观等相关管控措施,并制订应急预案。规划完成审批后,应抓紧按程序颁布实施,确保游客管理相关措施得以有效落实。
  四、在重要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间,属于热点景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应就游客量的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等主动向地方人民政府报告,报请地方人民政府统筹协调各部门,统一部署,落实各项措施,确保文物和游客安全。
  五、各地应就文物旅游管理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对于旅游发展较快、游客压力较大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应通过地方性法规明确游客承载量控制指标和相关管控措施,依法开展游客管理。
  附件:敦煌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研究


                                                                                    国家文物局
                                                           2013年06月13日


附件:


敦煌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研究

    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最西端敦煌市东南25公里的呜沙山东麓,创建于公元366年,此后连续不断营建一千年之久。迄今在1700多米的断崖上保存了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以及藏经洞出土50000多件文献和艺术品。敦煌莫高窟壁画和彩塑艺术及其藏经洞文献和艺术品,是莫高窟一千年营建历史的见证,一千年佛教艺术创造和高度成就的记录,一千年中外宗教、艺术、文化及各民族宗教、艺术、文化不断地汇流、融合的结晶,一千年丰富多彩文化的积淀。莫高窟不仅是珍贵的古代文化遗产,而且也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学术研究,是不可缺少的文化资源。1961年3月,中国国务院因其珍贵的历史、科技和艺术价值,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1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莫高窟开放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
    敦煌莫高窟洞窟空间普遍狭小,有壁画和彩塑的492个洞窟中,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洞窟仅18个,50至100平方米的洞窟21个,25至50平方米的洞窟41个,10至25平方米的洞窟123个,10平米以下的洞窟289个。洞窟内的壁画和彩塑是由颜料、泥土、麦草和木材等材料制作而成,十分脆弱。千百年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一些洞窟坍塌,一些洞窟壁画部分或完全脱落,彩塑倒塌、损毁;即使现存的壁画和彩塑,也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多种病害,外界人为扰动和洞窟微环境的改变,都会加剧病害蔓延,这是严重威胁着壁画和彩塑长期保存最突出的因素。
    敦煌莫高窟是全球旅游热点,自1979年莫高窟对外开放以来,年游客数量持续增长,从最初的2万多人次增长到目前的近80万人次。莫高窟的旅游有很强的季节性和时段性,旺季特旺,淡季特淡。以2012年为例,截止11月底游客总量为79.4万人次,5-10月的旅游旺季游客量为72.6万人次,占游客总量的91.39%;其中7、8、9三个月的游客量为46.9万人次,占到旅游旺季游客量的64.63%;日游客量超过3000人次的天数已经达到100天;“十一黄金周”期间日游客量更是创历史最高记录,有4天游客量突破1万人次,10月3日达到1.8万人次,是莫高窟日游客最大承载量的6倍。旺季游客的过于拥挤和集中,导致游客参观质量和参观满意度极大地降低,也致使洞窟环境严重超标与敦煌研究院讲解接待超负荷运转,给洞窟保护开放带来了极大压力和安全威胁。
    二、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研究方法和成果
    2001年起,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和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合作开展了“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研究”。此项研究借鉴了国外以往同类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如美国国家公园服务处在上世纪30年代就提出了保护区域承载量的概念,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遗产管理实践,逐步将承载量的概念定义为“保护区域内限制使用的政策”,而不是单一的游客数量的多少。根据这一概念,敦煌研究院和美国盖蒂保护研究所将莫高窟游客承载量定义为通过评估限制条件和游客风险,从而确定出合理的游客数量和管理政策,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方法。
    就莫高窟而言,游客承载量研究的系统方法包括两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明确的步骤。第一阶段为评估和分析,即提出问题并确定影响参观的各种限制条件。第一阶段获得的结果,是确立游客承载量对策、制定监测方法和管理工具,以及在第二阶段中采取措施的基础。
    第一阶段  评估和分析
    步骤一:确定管理目标和研究影响参观的限制条件
    文化遗产地的承载量不是遗产可以安全接纳的游客人数,而是通过研究发现各种限制条件,以达到防止遗产退化和维护游客安全和满意度临界值的目标。上述目标的实现要考虑到一系列变化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遗产地的价值及其保护范围、游客参观和遗产退化相互间的环境影响关系、游客服务和对基础设施的需要、遗产能够接受的变化或冲击的限度以及监测这些变化的方法、维护遗产价值和保护游客健康安全的各项措施,这些措施需要随着遗产情况的改变而变化。本研究项目,就是要通过研究,确定影响遗产退化和游客满意度的各种限制条件。
就莫高窟而言,要实现的两项管理目标是:
    1、防止因参观而改变或损坏壁画和彩塑;
    2、确保游客健康和安全及管理的能力,以满足游客需求。
    与遗产退化和游客满意度相关的各种因素:
    1、可利用的参观区域:
    2、遗产价值:
    3、游客健康与安全:
    4、可接受的遗产改变极限:
    5、遗产可能遭受最大威胁的时段。
    步骤二:确定冲击遗产影响参观的关键问题
    1、莫高窟壁画、彩塑的多种病害,是内部可溶盐随湿度变化而反复溶解和结晶所致;   
    2、旅游旺季窟内过度拥挤,空气污浊,参观环境恶化,给游客带来不适的感觉。
    步骤三:确定监测遗产变化的关键性指标
    1、确定与可溶盐有关病害的证据;
    2、确定导致游客满意度下降的主要因素。
    步骤四:确定遗产保存和游客满意的理想状态
    1、壁画和彩塑长期保存的理想状态是窟内环境稳定,也就是期望洞窟湿度的变化幅度较小,不会引起可溶盐的潮解。
    2、保障游客在洞窟内的舒适度,即期望二氧化碳的浓度保持或低于国际认可的浓度,并且有足够的参观空间,不会发生拥挤。
    步骤五:设计并执行一个研究和评估方案
    研究和评估方案的目的是确定病害作用机理,病害与参观行为的关联,游客健康、安全和舒适程度。研究方案包括了游客参观分析、实验室分析调查、环境监测分析、通过现场试验监测病害的活动性、评估每个洞窟的状况和参观的条件。这些研究的结果共同提供以下信息:
    1、洞窟内现存活动病害的类型和分布情况;
    2、激活病害的环境因素;
    3、通过测定每小时窟内外空气交换的量值,来确定自然状态下的洞窟空气交换率,空气交换率可表示对窟内相对湿度(RH)和二氧化碳浓度变化的影响;      
    4、参观活动对壁画的影响,二氧化碳的累积对游客的影响,拥挤和其他因素对游客体验的影响;根据每个洞窟的重要性、大小、安全性和观赏性,确定开放参观的可利用条件;
    5、影响游客承载量的管理条件。
    5.1游客的参观分析
    开展游客承载量研究需要进行游客参观分析,其目的一是要了解游客的数量、背景、行为和参观模式;二是要确定参观团队的最大人数和每个洞窟的实际容量或占用率;三是确定开放洞窟内二氧化碳的安全浓度;四是评估分析现有的游客管理方法和对策。
    为实现以上目的,需要通过游客调查和游客参观行为观察、研究单个游客所需参观的空间大小、了解能够适应的二氧化碳浓度范围,以及对现有游客管理能力和方法进行分析和评估等一系列工作,以确定能够确保游客健康、安全和舒适的空间大小,可接收的二氧化碳浓度上限,以及对特殊洞窟的管理办法。
    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直接影响到莫高窟游客承载量5个关键参数的具体限制指标,这5个关键参数分别为:每个参观团队游客的最大数量、游客参观所需的最小面积、可参观洞窟的最小面积、每个洞窟参观的最短时间和洞窟内二氧化碳浓度的上限。
    5.2壁画病害的实验室分析调查
    以往的研究已经证明,莫高窟许多洞窟内壁画病害并不稳定。通过环境监测分析,已证明窟内相对湿度上升的主要原因来自窟外湿度的升高,为了更好地明确和理解可溶盐因湿度变化而潮解和结晶的过程,采用以下实验室的方法来验证揭示这个过程。室验证的方法主要包括:
    a.分析鉴别盐的种类;
    b.确定引起可溶盐潮解的相对湿度的临界值,从而确定洞窟相对湿度的控制标准;
    c.通过实验观察盐在砂砾岩和泥质壁画的迁移过程;
    d.确定含盐的壁画随着相对湿度的反复变化而发生的退化现象;
    通过实验室分析调查,确定壁画所含可溶盐为氯化钠和硫酸钠;引起盐分潮解的相对湿度的临界值为62%。
    5.3洞窟内外环境调查
    洞窟环境的变化,是游客入窟参观和壁画退化之间发生联系的关键点。环境调查工作主要是确定洞窟湿气的来源,包括调查游客呼吸对湿度的影响以及窟门的开启与关闭对洞窟微环境的影响。环境调查还需查明自然状态下洞窟空气交换率(即通风状况)对洞窟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造成的影响。环境调查工作主要包括:
    a.进行窟外环境与开放洞窟窟内微环境的监测;
    b.模拟洞窟的环境状况;
    c.测量洞窟的空气交换率。
    环境调查的结果明确了洞窟中湿气主要来源于窟外潮湿空气,特别是下雨时湿气的进入,因此高湿度的天气必须关闭窟门。环境模拟试验证明洞窟的参观时间对洞窟的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有很大影响,规定洞窟二氧化碳的浓度不超过1500ppm。
    5.4洞窟现场试验
    试验目的是确定游客参观与洞窟微环境波动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及与壁画病害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并且通过实验室形成今后长期监测病害的具体方法。洞窟现场试验主要有:
    a.选择开放与关闭的四个洞窟做对比实验;
    b.安装环境监测探头和游客人数计数器,进行环境监测和游客人数统计,并做相应分析;
    c.用摄影方法监测记录病害变化情况、记录和收集脱落的壁画碎片;
    d.在试验洞窟内安放含盐壁画试块、湿度指示剂,作为长期监测病害的工具。
    经过六年(2005~2010年)的现场测试,通过比较开放和关闭洞窟的环境数据,发现不开放洞窟相对湿度一般不超过60%,而开放洞窟内的相对湿度经常超过60%,当窟外湿度较高时,窟内湿度高达70%。试验已经证明,窟内相对湿度62%是激活盐害的临界值。对壁画病害部位的照相监测结果表明,壁画颜料脱落的时期通常发生在游客人数较多的季节,窟内的湿度指示剂的颜色变化也与环境监测探头所监测的高湿度状况相一致。
    5.5洞窟现状、风险等级和参观条件的评估分析
    2005年起,研究小组开始对莫高窟已开放的112个洞窟进行了本体状况和开放参观条件的重新评估。具体是根据它们的本体状况(即对壁画和彩塑的保存状况)和其开放参观条件(即价值、安全和通道、面积),在当时的环境状况下,确定其中哪些洞窟可以开放参观,哪些洞窟不宜开放参观。制定评估的具体指标,为开展各项洞窟常规监测和定期重新评估洞窟提供了规范和依据。
    具体评估工作包括:
    a.收集历史信息资料和洞窟基础数据;
    b.现场评估洞窟情况和开放参观条件;
    c.风险等级的认定;
    d.确定洞窟价值高低、安全性、通道和可提供的游客参观空间;
    e.汇集每个洞窟的基础资料。
    通过开展此项评估,为112个洞窟增补了开放参观的历史资料档案,收集了洞窟安全、通道及窟外栈道状况的资料,对112个洞窟进行了风险等级划分,并确定了划分洞窟风险等级的方法;规定离壁面0.5米以外的空间为参观有效空间,形成了莫高窟洞窟风险评估报告。
    步骤六:确定游客承载量的限定条件
    游客承载量的限定条件来自于步骤5中研究和评估的结果,包括可参观洞窟数量的限定、洞窟内环境条件的限定和游客管理方法的限定。
    1、确定不适宜参观洞窟的限定:根据洞窟价值、安全、游客通道、洞窟可参观面积和壁画风险程度等因素,综合确定洞窟开放所必须满足的各项条件的临界值。这些限制条件将宜开放洞窟和不宜开放的洞窟划分出来,通常情况下,将那些价值较低、有安全隐患、面积狭小和病害严重的洞窟列为不适宜开放的洞窟。
    2、确定在控制窟内环境条件情况下可开放的洞窟:洞窟内湿度和二氧化碳的临界值的确定,使得一些二氧化碳浓度容易超标和对湿度升高敏感的洞窟成为限制开放的洞窟,通过控制环境指标,这些洞窟可作为参观洞窟。
    3、游客管理方法的限定:游客管理方法涉及一系列具体指标,如参观团队的人数、讲解员数量、窟内参观时间、每个团队可参观洞窟的数量和参观路线等都对遗产的游客承载量产生影响,而参观团队的人数和参观时间是影响最大的两个限定条件,直接关系到整个遗产的游客承载能力,如果改变这些限制条件,遗产的游客承载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第二阶段 管理对策
    防止壁画和彩塑退化和保障游客参观满意度,是游客承载量研究要达到的管理目标。通过第一阶段对各项影响因素的科学分析和试验验证,确定了游客承载量的各种限定指标,为此根据这些限定指标,制定必要的管理对策和建立新的管理工具,逐步形成长期的科学管理方法,以满足不断变化的游客人数和多样化的游客体验需要。目前,游客管理对策主要包括三个步骤:一是设置遗莫高窟游客承载量;二是发展长期监控和管理系统;三是根据监测的结果制定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
    步骤一:设置莫高窟游客承载量
    第一阶段步骤六确定了影响游客承载量的三个因素,即可供游客参观的洞窟总数量、需严格控制环境变化的洞窟数量,以及目前游客管理措施。根据这三个限制因素,可确定出莫高窟的游客承载量。
    步骤二:建立洞窟监控和满足管理需要的网络化系统工具
    敦煌研究院正在研究建立一个基于物联网的监测中心,以满足石窟保护和洞窟开放管理的需要,同时也可作为洞窟游客承载量的管理工具。这套系统具备以下功能:
    1、游客预约网络系统,可实现网络预约,可根据预约,预先调整不同时段的游客数量,缓解高峰时段的游客参观压力;
    2、对开放洞窟开展实时的环境监测,可根据环境监测的结果,及时做出调整洞窟开放或关闭的决定;
    3、对游线做实时调整,旅游旺季或节假日为了疏导游客,可及时调整每个参观团队的参观路线,减少洞窟拥挤和游客参观等待时间;
    4、采用游客承载量的计算工具,可根据各种游客承载量限定条件的变化,计算出每日不同的游客承载量人数;
    5、确定能够满足日游客接待数量为3000人的各项限定条件。
    步骤三:根据监测结果而采取的管理措施
    1、窟内湿度上升到62%,及时提供洞窟环境变化的信息;为防止可溶盐的活动,关闭存在盐害壁画的洞窟;及时指定替代洞窟,调整参观线路。
    2、根据洞窟病害和保护情况的变化,可调整洞窟风险等级。
    3、当洞窟二氧化碳超出极限时,应减少该日洞窟的参观次数或延长参观团组之间的进窟间隔时间,并开启窟门。
    游客承载量不是静态的数据,而是动态和机动的系统,需要不断地重新监测和评估洞窟的状况和游客的满意程度。未来游客模式和游客数量的变化,无疑将影响参观的对策,因此需要制定新的管理策略。管理策略的不断完善,将能逐步达到洞窟安全和游客满意的理想目标。
    三、游客管理其他相关工作
    (一)制定专项法规和规划
    甘肃省人大制定了《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规定“敦煌莫高窟保护管理机构应当科学确定莫高窟旅游环境容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了《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06-2025),明确了日参观游客的最大数量。
    (二)建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
    为了使游客全方位体验莫高窟的精美艺术,目前正在建设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通过现代数字展示手段,实现在洞窟外展示洞窟内精美艺术,合理分散游客流量的目标。中心建成后,游客通过观看高清数字电影,可身临其境地获得真切的艺术感受,了解更加丰富的文化信息,也可使莫高窟日游客接待量增加一倍,达到6000人次。
    敦煌莫高窟作为著名、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代表着我国世界遗产及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形象,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过多的游客流量,对洞窟永久保存造成了不利影响和游客参观满意度的下降。为解决不断增加的游客数量给管理工作所带来的压力以及给洞窟壁画造成的危害等问题,敦煌研究院将持续开展洞窟的风险评估,加强洞窟的日常维护,建立和完
洞窟监测系统和管理工具,细化游客管理的各项措施,逐步达到洞窟安全和游客满意的理想目标。

平凉市文物管理局关于转发《国家文物局关于落实文物保护单位游客承载量相关工作的通知》的通知对公众开放文物保护单位基本情况.xls

作者:姚丽项 来源:原创
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平凉文物信息网(www.plwwj.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Email:65493091@qq.com 站长QQ:65493091 陇ICP备09004031号